房屋問題「畸形」 政黨促政府介入市場規管納米樓

撰文:胡家欣
出版:更新:

為期5個月的「土地大辯論」公眾諮詢持續。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委員、民建聯李慧琼今早(4日)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本港土地使用率偏低,她促請政府每年造地1,000公頃,以解決土地供應不足、「納米樓」等問題。不過,出席同一節目的公民黨譚文豪就認為,即使政府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但若政府未有立法規管私樓單位面積,只會繼續出現「納米樓」。他又認為,政府在考慮填海造地時,應思考是否已做好土地供應規劃。

「土地大辯論」正處於第二階段公眾諮詢,政府傾向以公私營合作模式,發展私人新界農地。(資料圖片)

李慧琼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目前本港土地使用率偏低,只發展四份之一的土地,促請政府應「大手筆」造地,每年造地1,000公頃,以解決土地供應不足、「納米樓」等問題。民主黨尹兆堅批評,現時本港土地供應不理想,房屋問題屬「畸形」狀態,認為政府應撥亂反正,介入房屋市場,以公營房屋作為主導,提供市民可負擔的房屋。

譚文豪就認為,現時本港出現「納米樓」的原因是政府未有規管私樓單位面積,令市場可隨意發展,發展商只是按買家負擔能力提供「納米樓」單位。他又批評,政府現時未有做好土地資源管理,例如現時有約3,300公頃的鄉村式發展土地,當中超過900公頃是官地,認為丁權制度致土地分配不均等,但是政府不敢使用《收回土地條例》發展,或擔心得罪地產商和觸及丁權問題。

工聯會陸頌雄認為,政府應多管齊下「大手筆」造地。他舉例,新加坡曾面對樓價高的問題,但近三年已「軟著陸」,樓價減一成。他續指,當地政府主導房屋供應,展示信心調控私人市場,又提出未來有5,000公頃的填海計劃,認為本港政府應參考新加坡的模式。

不過,尹兆堅就批評,政府在今次公眾諮詢是錯方向,他認為政府即使揚言多管齊下覓地,但卻有前設,例如公私營合作及填海。他舉例,本港土地面對「大饑荒」,政府卻未有決斷收回有約120公頃的粉嶺高球場作房屋發展,亦不討論軍事用地發展:「好難想像政府有決心去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