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辯論‧拆局】林鄭解疑團刻不容緩 政治化風險難「拆彈」

撰文:黃偉超
出版:更新:

長達5個月的「土地大辯論」在上周三(26日)結束,相信各界都會關注特首林鄭月娥如何在施政報告中演繹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交的初步觀察報告,以及小組年底提交決定各選項優次的最終報告。
然而,早在4月26日展開公眾諮詢以來,其實當中有一些相關問題,至今仍無清晰交代。如今諮詢已經完結,但政府對這些問題似乎仍未有具體答案,有可能令日後拓展得到的土地,亦難應付各持分者的需求,故特首林鄭月娥有必要盡快釐清有關問題,以釋除公眾疑慮。

港珠澳大橋等重要基建陸續建成,將便利大灣區人員往來。(視覺中國)

覓地未考慮「大灣區」發展

首先是今次諮詢是以《香港2030+》為基礎,但政府並無講明未來會否有一套完整的更新制度和時間表。須知道這份長遠規劃的報告,提出未來尚欠逾1200公頃土地應付發展,當中包括230公頃房屋用地,逾300公頃經濟用途土地及逾700公頃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及休憩用地等,但其實單單是房屋用地的短缺,已經無計算倘要改善人均居住面積的訴求。

此外,這份長遠規劃報告在2015年展開,2016年提交政府,當然其中的不少估算,並無包含港府近月力推展的「大灣區」計劃,如政府之前預測深圳未來經濟增長僅得4.5%左右,顯然無考慮到「大灣區」發展因素,而「大灣區」發展對商貿及經濟發展土地需求,肯定比港府原來預計的大幅增加。

因此,政府覓地的同時,相應的規劃評估便應與時並進,不時更新以應對最終政商發展形勢。

粉嶺高爾夫球場去留問題,一直是土地大辯論爭議核心之一。(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林鄭要交代加快土地發展審批

另一方面,林鄭月娥早在競選特首時,其政綱已提及研究加快土地發展的審批流程,今次土地大辯論令公眾聚焦覓地的急切性,但縱然找到「麵粉」,若「焗爐」烘焙時間不盡量加快配合,實在難以盡快提供「麵包」應付需求。

外界預期,林鄭在今次施政報告中,料會對加快土地及建屋規劃和發展程序有進展,但具體安排如何,要拭目以待。

政治風險同樣對未來土地發展用途,構成不穩定因素。今次諮詢在部分選項產生極大的分歧和矛盾,遑論尋找共識,日後政府就土地發展研究和建屋計劃向立法會申請撥款,不排除會遇到不同黨派的阻撓,甚至有機會出現親商界建制派反對公營房屋發展計劃,而有關因素更可能會窒礙加快土地發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