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視障同賽龍舟 互觸手臂暗號溝通 扒出默契

撰文:洪琦琦
出版:更新:

激昂的鼓瑟、渾厚的健兒打氣聲夾雜歡愉笑聲,一年一度端午節又來臨。
大埔海濱公園提畔今晨舉行龍舟競賽。一片喧嘩之中,一隊黑衣人卻有著異樣的氣氛。這隊約莫20人的隊伍多為中年人士,深黑色的隊服上,醒目地印著「聰明龍舟」四字。
相比於一旁情緒激昂,大喊口號的年輕小夥子,「聰明隊」的隊友顯得特別平靜,除了鮮有的一兩句對話,隊友間更頻密的是互觸手臂。
難道隊員們的關係非常疏離?非也。
「聰明龍舟」不是寓意隊員們都機智過人。「聰」代表聽覺,「明」為視覺,「聰明龍舟」的隊友多為聽障和視障人士。

視障和聽障人士亦可以活出燦爛生命。(洪琦琦攝)

「聰明龍舟」由香港失明人互聯會(下稱互聯會),於今年二月組隊。是次參賽的隊伍中,共有11名視障人士,3名聽障人士,另外只有6名為身體健全的義工。

視障人士看不見,未能參考隊友動作;聽障人士聽不到,未能聽見其他隊友數算的節奏。龍舟最講究的是隊友動作上的一致性,此兩類群體,有著全然不同的限制,該如何突破?

Jacky教練本訓練消防龍舟隊,現只專注訓練「聰明龍舟」隊,他笑言是個不小的挑戰。(洪琦琦攝)

配合不同人士 調節另類教學模式

「聰明龍舟」教練Jacky表示,為訓練「聰明龍舟」,特地重新調節其一貫的教學模式。例如,為了讓視障人士熟悉打水節奏,曾一對一親身教導;另外亦為視障人士安排手語堂,讓視障和聽障人士可互相溝通。視障人士看不到,因此需互觸手臂以引起身邊人注意,聽障人士聽不見,只以手語溝通。視障人士因此對身體碰觸非常敏感,能迅速做出應對;沒有因外界聲響分心,聽障人士可全神貫注地看指示,再做反應。無聲勝有聲,靜默的「聰明龍舟」隊,擁有的默契絕不比其他隊伍來得遜色。

子賢(右)笑言,首次龍舟練習和呀成(左)見面時,教練要求視障人士一款手勢代表其姓名,方便聽障人士辨別;子賢當時就擺了個得戚斜V手勢。(洪琦琦攝)

聽不見看不到 二人互補成為好友

一個聽不見,另一位看不到,兩者如何溝通?呀成和子賢表示,因龍舟隊伍,他們才有機會認識有著其他身體傷殘的人。36歲的阿成是聽障人士,只剩下左耳尚有聽力;26歲的子賢則為視障人士,雙眼僅剩下不足1成視力。龍舟隊教會子賢手語,也教曉呀成和視障人士溝通的技巧。二人現屬好友,私底下會相約行山。阿成充當子賢的眼睛,子賢則成為阿成的耳朵。兩個不同身體殘障的人士走在一起,原來可相輔相成,促成這份難以言說的合拍。

「聰明龍舟」熱身時,除了喊秒數,亦會有手語義工在旁為聽障人士翻譯。(洪琦琦攝)
在「聰明龍舟」,聽障人士充當視障人士的雙眸,視障則為聽障人士的耳朵,互助互愛,圖為一名聽障人士提醒視障人士前有梯級。(洪琦琦攝)
家麟和太太Nikki同為視障人士,卻沒有令兩名健全的孩子感到其父母有缺憾,反而更努力活出精彩人生。(洪琦琦攝)

視力驟降後曾自閉三年

對於視障人士,龍舟或許是讓其重燃生活期望的契機。互聯會總幹事Tony稱,互聯會多服務後天殘障的人士,不少人在身體出現毛病,殘疾的初期難以接受,傾向封閉自己,與外界隔絕。有見龍舟是一項極需要團隊合作的運動,Tony希望藉著運動,讓殘障人士重新接觸人群,達到共融概念。

30餘歲的家麟,在20歲時因視網膜脫落,眼前開始出現黑影,經歷數次手術,情況卻每況愈下,視力驟減至只有2%。家麟坦言自己有段昏暗期,情緒抑鬱,「常常對天抱怨:為什麼是我?」。

他憶述,視力衰退後,連斟杯水都困難,索性將自己困在屋內,如此閉封了三年。直到一次如廁時,意外跌倒,父親斥責:「你只是眼睛看不見,腳沒事,怎麼路也走不好?」聽似殘忍的苛責,卻蘊含著父親對兒子的期許,家麟在父親的鼓勵下重新振作,踏出社會之餘,更參與多個戶外運動,包括馬拉松、毅行者、而至今日的龍舟。現為二子之父的家麟,以行動告訴小朋友:「爸爸眼睛雖看不見,卻沒有因此被打敗,反而活出積極人生」。

「聰明龍舟」隊隊友比賽後上岸,體驗為首要,成績屬其次,隊友們都展露歡樂笑顏。(洪琦琦攝)

十隊參賽排行第六

鳴笛響起,依照教練Jacky的鼓聲,「聰明龍舟」的隊友一些聽、一些看,全體奮力劃槳。和熙的陽光照射下,「聰明龍舟」隊以第六位的排名衝過終點,是次賽事參賽的隊伍共有十隊,全為健全人士。比賽過後,「聰明龍舟」隊隊友顯得興奮,高呼「我們沒有跌落海呀!」或許,聽障和視障令他們生活失去些小光彩,卻未能阻擋他們活出燦爛人生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