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院骨科輪候時間長 新界東成重災區病人最耐需等3年

撰文:陳若珩
出版:更新:

本港公共醫院專科服務一直求過於供,病人往往需輪候多時才有機會接受治療。在7個醫管局聯網中,有5個聯網病人輪候時間最長的專科是骨科,當中又以新界東聯網情況最嚴重。2017年該聯網骨科有多達1.8萬宗新症,病人最長需輪候逾3年,而輪候中位數也長達2年,遠高於其他聯網。
有新東骨科醫生解釋,該聯網屬教學醫院,並且經常接受大量複雜個案,令病情穩定病人輪候時間較長。

+4

公立醫院病人輪候時間一直高居不下。根據立法會資料,公立醫院専科門診就診人次過去11年持續上升,由2007/08年的577萬人次上升至2018年的771萬人次,升幅達33%。針對情況,醫管局過往曾推出多項措施,包括將專科新症分流、推出病人跨區分流、加強家庭醫學專科服務等,以圖縮減專科輪候時間,但無助解決問題。

分析各醫管局聯網的數據,現時7個聯網中,有5個聯網輪候時間最長的專科都是骨科。當中又以服務沙田、大埔、北區的新界東聯網骨科專科輪候時間最長,病情穩定的病人最長需苦等3年才可求醫。

深入分析數據,新界東聯網骨科輪候時間極長的原因,在於該聯網處理的骨科急症數目遠超其他聯網。在2017年度,新界東聯網骨科處理多達4072宗急症,遠遠拋離其他聯網。由於醫生需不斷優先處理大量急症,令病情穩定的輪候時間不斷增加。新界東例行骨科新症輪候時間持續上升,由2010年新症只需等候1年多,但現時需等候逾3年,新症總數多達1.8萬宗,冠絕醫管局各聯網。

據了解,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數據顯示,整體骨科門診新症達7.5萬宗,單是新界東已佔新症21%(1.6萬宗),是7個聯網之冠。新症最少是港島東聯網只有7,274宗,僅佔全港新症不足一成(9.7%),只有新界東的一半。若將新症類別細分,新界東聯網的緊急、半緊急及穩定新症,分別是31.3%、14.6%、54%;而港島東的緊急、半緊急及穩定新症是14.7%、14.4%、70%。

有內部人員強調,單單看穩定新症的輪候時間,並不能反映現實及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因部分聯網可能分配大量資源在緊急、半緊急個案,因此令穩定新症的輪候時間延長。以新界東及港島東作比較,前者的整體新症數目多一倍,惟醫護人手肯定不會增加至雙倍。

目前專科新症轉介個案通常先由護士甄別,再由專科醫生檢查將新症分為緊急、半緊急及例行三類。緊急和半緊急病人一般可在二至八個星期內求醫,至於病情穩定病人則可能需苦等3年才可求醫。

醫管局發言人表示,專科門診輪候時間視乎多項因素,其中包括新症病人數目、病情複雜程度、醫護人手情況、舊症病人覆診頻率,及其他臨床服務(如住院、手術)的需求等等。另外,新界東聯網骨科的最長輪候時間已有明顯改善,由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的185星期大幅跌至2017至2018年同期的158個星期。

中文大學矯形及創傷科榮譽臨床教授羅尚尉在新界東聯網的威爾斯親王醫院、大埔那打素醫院及大埔醫院矯形及創傷部門診(即骨科)工作。他指出,緊急及半緊急個案一般需要在8星期內跟進,至於穩定新症則無明確規定。他亦指出,情況在於威院實際上接受許多緊急個案。

他解釋,威院屬大型創傷中心,專門負責接收緊急個案,例如交通意外病人、腰椎神經受壓至失禁的病人;加上威院是教學醫院,也不時接收同區、跨區複雜病症。例如,脊柱側彎是常見複雜個案,集中由威院及瑪麗醫院兩間教學醫院診治。他補充,新東人口不少,由兒童至長者的個案好多都很複雜,若醫生需將診症時間優先放在緊急病人,穩定新症難免需要等候較長。

對於新界東骨科穩定新症輪候時間最長達3年,羅尚尉解釋現時骨科與家庭醫學部門合作,轉介穩定骨科病人至家庭醫學門診,由他們協助診症,這其中包括威院於2017年10月開設的「家庭醫學/骨科綜合診所」。計劃開展一年多以來,骨科有兩成腰痛病人參加計劃,幾乎99%都毋須再回到骨科門診治療,有助疏導積壓的個案。

針對專科輪候時間過長問題,除了在2013年成立檢討督導委員會,並在2015年實施跨網専科分流措施,目標是縮短専科門診輪候時間。不過措施推出至今,専科門診輪候時間不跌反升。醫管局發言人補充,新界東目前共有61名骨科醫生及7個空缺位置,該聯網已有醫院透過「特別酬金計劃」招聘額外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