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行業 報販呼籲放寬售賣貨品種類 拓報攤生存空間

撰文:洪琦琦
出版:更新:

二十世紀,互聯網普及,改變了人們閱讀的習慣,由紙上轉移至幕前。多份報刊、雜誌近年相繼停刊或銷量下滑,有人說報業進入冰河時期。作為報紙分銷商的報檔首當其衝。現時全港不足500個報檔,檔主平均年齡為60或以上,更有報檔檔主形容報攤行業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比如說,人們或以為執紙皮的婆婆很可憐,要捐錢幫助,然而或許婆婆並不認為自己可憐,這是她自力更生的方式。
報販王小姐
王小姐的報攤為其亡母遺下,若時候到了,她會關閉報攤,「紀念有很多方法,不一定要以看守報攤來紀念我媽媽。」(黃偉民攝)

在砵蘭街,朗豪坊正門前擺報攤數十年的王小姐表示,報檔在60年代一次性發牌後經已沒再從新發牌,「因此現有的報檔都是祖業。」她指出,時移世易,20世紀人人一機在手,半日不出戶也能知天下事,報紙的銷量在近年經已急挫。對於報業,她描述其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她對其前程並不樂觀,卻也看得瀟灑,「任何事都有壽命,總有終了的那天」。

現已達花甲之齡的王指出,報攤不但能替她解悶,也能讓她看盡人生百態。「比如說,人們或以為執紙皮的婆婆很可憐,要捐錢幫助,然而或許婆婆並不認為自己可憐,這是她自力更生的方式。」她表示,婆婆選擇工作賺錢,就是不想受嗟来之食,「你給她錢她們不會收,反而給紙皮她們會更開心。」

今年已67歲耀哥表示,今年在攤內加裝了一個閉路電視,以保障自己的安全。(黃偉民攝)

在旺角街市附近的耀記報檔,耀哥表示,報攤覓難請人,只得自己看鋪。他續稱,報攤多瑣數,難記下賬目,「若夥計手腳不乾淨(不誠實),拿了一千數百,我們不會知道。」此外,現時最低工資為32.5港元,一份報紙則賣七元一份,「一個鐘能賣多少份?若請夥計,報攤可能沒有收入可言」。

全港報販大聯盟主席廖社青指出,現時全港只餘下不足500名報販,其中持牌人的平均年齡為60歲或以上。他表示,報攤的高峰期為60至70年代,當時香港報業百花齊放,多間報館騰出,報攤為唯一分銷商,生意興隆。最高峰的時期,全港有2000逾報攤。

如今互聯網普及,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由紙張轉到螢幕前,加上連鎖店加入分銷行列,「餅就只有那麼大,越分越薄」。他認為,報攤可作為香港商業環境下的平衡角色,讓平民大眾可買到較廉價的貨品。「為大眾提供多一個選擇,不需一定幫襯連鎖店」。他呼籲政府配合,例如放寬報攤的貨品種類,讓已在夾縫中生存的報攤多一口喘息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