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與倫敦帝國學院研傳感檢測技術快速診斷不孕不育 成本減九成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生殖障礙如多囊卵巢綜合症、下丘腦性無月經症等,有機會引起女性不孕不育,但過往僅透過荷爾蒙單次檢測容易產生誤差,香港大學和倫敦帝國學院研發出一段能與黃體生成素(調控人體生殖功能的重要荷爾蒙)作特異性結合的單鏈DNA序列,而透過電化學傳感檢測技術計算黃體生成素在血液中濃度,未來有機會演變成可穿戴在皮膚上的傳感裝置,快速測試女性有否患有不孕不育疾病。

港大研傳感檢測技術令荷爾蒙變可讀信號。(勞敏儀攝)

黃體生成素的脈衝狀態可判斷女性是否患有生殖障礙,研究團隊花了約5年時間研發一段能與黃體生成素作特異性結合的單鏈DNA序列(被稱為核酸適配體),利用黃體生成素特異性核酸適配體,進一步開發針對用黃體生成素的電化學傳感檢測技術。

透過測量電化學信號 可反映是否有生殖障礙​

由於核酸適配體與黃體生成素結合後,自身構像會改變,電化學傳感檢測技術可把構像的改變轉變為電化學信號,經測量後計算出黃體生成素在血液樣品中的濃度,濃度偏高反映有機會患有多囊卵巢綜合症或步入更年期,濃度偏低反映有機會患下丘腦性無月經症,這些生殖障礙可導致不孕不育、代謝綜合症及抑鬱等。

應用電化學檢測成本大減9成

研究團隊成員、香港大學與倫敦帝國學院聯合博士生梁紹麟表示,過去黃體生成素檢測只是單時間點檢測,且基於抗體分子、缺乏進行連續性檢測能力,單一測試已需20英鎊。團隊遂把電化學技術應用到微電極線中,並開發一個機械臂檢測平台,同一時間檢測數以百計血液樣本,進行自動重複性黃體生成素檢測。由於新技術利用微極電線運作,毋須患者重複抽血,費用亦相當低廉,完成檢測只須2英鎊。

他指,今次研究測試3種臨床上具有不同黃體生成素脈衝性狀態的病人群體(共9人,涉441份血液樣本),驗證連續傳感理論,發現準確度達100%。

研究結果已於《自然-通訊》發表

研究團隊首次運用核酸適配體技術延伸至生殖障礙診斷應用,昨日也發表在國際跨學科學術雜誌《自然-通訊》,並希望進一步發展為下一代生物傳感器,如植入性傳感器、微針貼片或其他可穿戴在皮膚上的傳感裝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