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院老人科「開荒牛」行醫卅載 憶病人家屬煎熬淚盈眶

撰文:張善彤
出版:更新:

廿多年前,本港人口老化問題尚未明顯,有位年輕醫生已為長者醫療需求,悄悄鋪路。現年55歲的莫俊強,任職屯門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主管,明知老人科極具挑戰,卻選擇一生為長者服務。莫俊強擔當屯門醫院老人科的「開荒牛」,1993年起開設該專科,治療方法多年來推陳出新,務求減少長者入院次數。本港人口老化情況漸嚴重,對公營醫療系統構成沉重負擔。莫俊強認為,要減省負擔,不應只著眼於「加病床」,目標應設為「不用住院」。他認為可透過社區協作,提供資源和能力去照顧年老患者。

屯門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主管莫俊強指出,長者最希望與人溝通,當收到鼓勵就會很感激。(張善彤攝)

「衰老的過程的確令人恐懼,我自己也在經歷這個過程。」雖然自己也正步入年老階段,莫俊強卻悠然自得。他在30年前主動接觸他眼中認為很特別的老人科,「我們都知道老人家最終歸宿是死亡。當每個人都有處理死亡的訓練和概念,面對死亡其實不難。」莫坦言,很多長者都「不怕死」,反而擔心失去自理能力,所以從醫者,最想是令病人可以「走得好」。

莫俊強坦言一生沒有甚麼遺憾,皆因時刻提醒自己和下屬要做得「叻」,「當病人離世時,家屬會感謝你,因見到你盡力幫助病人、完成他們的心願、令他走得安詳,這就是『叻』。」

莫俊強強忍淚水,憶述病人往事。(張善彤攝)

難忘中風病人 一句慰問家屬倍窩心

有位中風近廿年的男病人,莫俊強一直跟進,看着他行動不便,只能靠妻子搬動身子。有次妻子帶中風的丈夫前來覆診,莫簡單吐出一句慰問說話,對方隨即淚如雨下。他憶起這段往事,也不禁含淚哽咽:「見到病人太太由朝到晚照顧佢(丈夫),我說了一句『你都幾辛苦喎。』她淚如泉湧回我一句,『咁耐以黎,得你一個咁問,從來都冇人問我有幾辛苦,你係第一個』。當時真係覺得幾感動。」

重提病人舊事,雙眼通紅的莫俊強坦言,醫生有時對治療部分病人無能為力,只能多給予家屬關心,「我幫唔到病人什麼,大家有時間咪做多少少嘢。」那個突如其來的境況,亦提醒了他,日後要盡可能為病人「做多少少」。

65歲或以上長者的住院風險較一般人高4倍,屯院老人科評估長者對各項保健服務的需要,以減少長者的入院次數。(資料圖片)

見證老人科「成長」 莫俊強:希望佢睇完覺得值得 

1985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的莫俊強,自小迷上外國一套電視劇《杏林雙傑》,讀醫後立志成為劇中主角「嘉能醫生」般,「不只是醫病人,而是要照顧身邊人。」他認為,做老人科很有使命感,只要肯去做,可以改變很多事情。1993年,莫俊強聯同幾位醫生於屯門醫院開設老人科專科,旨在為長者提供臨床、康復、心理、社會關係相關的治療,以減少他們入住醫院的次數。


「長者睇一次醫生好辛苦,醫生睇佢睇得幾分鐘,希望佢睇完覺得值得。」莫俊強每次診症都會格外用心解釋、安慰病人。屯門醫院的老人科服務,也在轉變,近年會派醫生及護士定期到訪屯門區老人院,為居於院舍的長者提供跨專業醫療評估和護理,至今已超過100間老人院接受社區老人評估服務。另外,屯門醫院於2011年開始實施離院支援長者計劃,醫護人員上門探訪長者、監察病情、進行評估,避免不必要的住院。

莫俊強慶幸見證了老人科醫療系統建立和成長,期望系統可以再進一步完善,包括外展服務能擴大。目前老人科人手嚴重不足,莫希望日後會有更多後輩加入老人科,「如創造更多高職位,晉升階段好啲,(對年輕醫生)又會吸引啲。」他補充,老人科目標不在「加床位」,而是做到長者可以避免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