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通識教育不設思想禁區 課程主任:照討論港獨

撰文:胡家欣
出版:更新:

教育局嚴禁校園鼓吹港獨,指議題「絕不正確」,無需討論。不過,剛獲頒教資會傑出教學獎的中大通識課程團隊就表示,港獨成為社會熱話,料課堂必會有學生提出討論,老師將以研讀中外經典文本及理論,帶領學生作充分判斷,並不會設思想禁區,中大通識教育主任梁美儀表示,「深信學生要有理性思考能力,唔係話唔俾佢哋講,就可以幫到佢哋。」

教資會今日頒發第六屆傑出教學獎,以表揚教師卓越教學表現及成就,三個得獎團隊分別可獲50萬獎金。中大通識教育基礎課程團隊於2012年、即第一屆「334」學生入學之鯀,改革通識課程,主張大學生入學首年必修通識科,須研讀中外經典文本、參與通識沙龍等,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今年在20個教學團隊脫穎而出,成為三個得獎團隊之一。

教資會頒發第六屆傑出教學獎,以表揚教師卓越教學表現及成就,三個得獎團隊將分別獲得50萬獎金。左起為中大通識教育基礎課程署理主任趙茱莉、中大通識教育主任梁美儀、理工大學電子計算學系副教授倪恩恩及陳志輝及理大學康復治療學系助理教授魏佩菁。(胡家欣攝)

通識教育主任:不設思想禁區

校園港獨爭議開學後持續發酵,雖然教育局未有指示禁絕校內討論,但有學校相繼向師生「下旨」,嚴禁有關政治討論。帶領團隊的中大通識教育主任梁美儀指,港獨是社會熱門話題,預期有學生提出討論。

她表示,由於課程需研讀近50個經典文本,並未有教學空間特意加插港獨議題,這亦非課程設計方向,但校方不會阻止討論及設思想禁區,相信教師會引導同學討論,「大學應該是思想最開放的地方,討論最重要有尊重、有包容。」

讀中外經典 助反思社會

中大通識教育基礎課程署理主任趙茱莉舉例指,在「與人文對話」課程中,教師會引用中外經典如哲學家的文本,例如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節錄、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節錄,亦會有《論語》、《莊子》等,藉亥帶領學生反思社會議題,教師將扮演類似「節目主持人」角色,協助學生理解正反相方觀點,對不同題議事論事。

梁美儀補充指,過去曾舉辦通識沙龍,邀請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及議員梁國雄出席對談,未來一年暫未有邀請請政治人物作嘉賓,但不會因個別議題而刻意安排。她指團隊計劃未來可以利用獎金提升課程,亦會開設網上教室,讓市民有機會接觸通識教育。

中大通識教育基礎課程不時會舉辦通識沙龍,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就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的經典作品討論、對談,例如兩年前曾邀請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右二)及議員梁國雄(左一)做嘉賓,討論《廿一世紀資本論》。(圖片來源:中大通識沙龍facebook)

理大團隊倡學以致用 服務落後國家

另一個得獎團隊則來自理大,是供本科生選修、名為「服務學習環球教室」的課程團隊,此課程鼓勵學生運用學科知識,服務落後地區國家如柬埔寨、緬甸、盧旺達,以及近年政府熱烈推動的「一帶一路」地區之一吉爾吉斯等。

負責的理工大學電子計算學系副教授陳志輝表示,教師會思考如何利用科技,提升當地人民生活水平,例如在柬埔寨在貨櫃設立社區電腦中心,並安裝太陽能發電板,在吉爾吉斯以拖喼作為流動電腦教室等等,希望學生做到學以致用,同時擴闊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