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被國際機構降級 瀕危變易危 中國護國寶反擊

撰文:羅俊文 林若勤
出版:更新:

稀有的大熊貓是中國國寶,更是外交的「王牌」,但隨著內地數十年的保育工作,大熊貓數目不斷上升,去年回升至1864隻,令全球規模最大的保育機構、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裁定大熊貓成功「脫瀕」。聯盟本月4日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其保育等級由瀕危調低為易危級別,不過,國家林業局反對「降級」,原因是全國大熊貓目前仍然受群種破碎化、種群基因交流受阻、氣候變化,以及保育經費不足四大因素威脅,認為「降級」會令相關保育工作鬆懈。海洋公園指他們的保育工作不變,會繼續大熊貓的繁殖工作。

無論大熊貓的保育級別升或降,牠們仍然是國寶。(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網頁)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為全球規模最大的保育組織,組織制定的紅色名錄,列出全球主要物種的生存及受威脅狀況,並將物種的保育級別劃分為7個等級,分別為滅絕、野外滅絕、極危、瀕危、易危、近危及無危,旨在向公眾反映物種正遭受的威脅。

聯盟最近根據多個大熊貓保育報告推算,2015年中國大熊貓數目有2060隻,當中1864隻為成年大熊貓。聯盟認為,大熊貓數目早年的跌勢已停止,並有回升趨勢,又指中國政府的森林保育及植林工作,成功令大熊貓的棲息地上升11.8%,而未有大熊貓居住但合適的棲息地亦上升6.3%;加上中國國家林業局在2015年,於四川岷山發現超過400隻成年大熊貓,不乎合瀕危物種條件,於是將大熊貓從瀕危「降級」至易危級別。

不過聯盟又提到,由於氣候變化的影響,未來80年或會減少逾35%的大熊貓竹林棲息地,因此未來仍需要繼續為大熊貓保育。

(Susan A. Mainka / WWF)

聯盟雖說大熊貓「脫瀕」,可是中國林業局認為有關決定為時尚早,並提出4點反駁,包括棲息地竹林可能消失、保育經費不足等:

林業局指出,野外大熊貓分布於四川、陝西、甘肅三省,被分割成33個族群,每個族群數量少於30隻,部分有滅絕風險。由於大熊貓棲息地零散和破碎化,族群間的基因交流受阻,有待改善。氣候變化下,估計未來大熊貓賴以生存的竹林有三分之一可能消失,構成威脅。部分大態貓保育區的經費不足,以及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普遍偏低,影響保育成效。

林業局續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大熊貓降級,只根據相關數據和技術指標從理論上作出「降級」判斷,可能令保育工作怠慢和鬆懈,牠們的族群和棲息地將會遭到不可逆轉的破壞甚至滅絕,未來會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物種的要求,加強保育大熊貓。

海洋公園回應指大熊貓的保育工作不變,因為野生大熊貓數量始終不多,他們會繼續繁殖工作,希望盡快有好消息。

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項目執行總監劉曉海表示,雖然大熊貓種群數量和棲息地面積的增加,但不意味着保護大熊貓的工作從此高枕無憂,一些大型設施的干擾如採礦、道路建設、水電開發、旅遊和景區建設等,對大熊貓的影響愈益嚴峻。

林業局指出,大熊貓仍受氣氛變化等因素威脅,由瀕危降至易危級別或令保育工作鬆懈。(Michel Gunther / WWF)

小資料: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網頁,現時共有3936種動物被列為瀕危物種,5775種動物被列為易危物種。

瀕危物種條件為:

一個物種的成年個體數目少於250。推在算未來20年或5個世代後,一個物種的絕種風險高於20%。一個物種的成年個體數目少於2500,而且數目有持續下降的趨勢,或數字飄忽。一個物種的出現的範圍少於5000公里,而且棲息地碎片化並持續下降。根據科學研究,一個物種在過往10年或對上三代,在已知原因下數目下跌多於70%,或在未知情況下,數目下跌多於50%;或者推算未來10年或以後三代,物種的數目將會下跌多於50%。

符合以上五項條件任何一項,都可以被考慮列為瀕危物種。

隨著大熊貓數量回升,國際保育組織將其保育等級由瀕危降至易危。(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