鮎魚下周三香港東面400公里登陸 天文台當無到

撰文:羅俊文 林若勤
出版:更新:

熱帶氣旋鮎魚今早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繼續循西北方向撲向台灣,下周三(28日)早上在香港東面的汕頭至廈門之間登陸,距離香港約400公里,依天文台今日的預報,屆時本港風力只達清勁程度,未達發出3號風球風力。鮎魚登陸後將繼續移向廣州,國慶假期前後本港將有驟雨。
這個將移近華南的熱帶氣旋鮎魚,跟6年前來勢汹汹的一個超強颱風鮎魚同名。天文台特別撰文,指鮎魚將遇上颱風殺手──東北季候風,令其減弱;不過也可能在共同效應下,帶來大風,但天文台的預報顯示,未見下周中風勢變得強勁。
晚上8時,天文台將鮎魚升格為颱風,中心風力增至每小時120公里,預測下周一晚「升呢」至強颱風,中心風力加速至175公里。

天文台預測未來三日大致會如今日般天晴。(蔡正邦攝)

在下午4時,強烈熱帶風暴鮎魚集結在高雄東南偏東約1,600公里,天文台預料將向西北偏西移動,時速約25公里,橫過菲律賓以東海域,並逐漸增強,預測周日早上升級為颱風,周一更進一步成為強颱風;料周二在台灣南部登陸,周三早上在粵閩交界的汕頭、潮州至廈門一帶再度登陸。

天文台預測鮎魚會於周二早上進入香港東南方800公里範圍,最終登陸位置與本港保持約400公里距離。

天文台最新預測,鮎魚將在本港東面約400公里登陸。(天文台圖片)

由於有傳媒報稱鮎魚「來襲」,天文台科學主任李國麟周五特別撰寫「鮎魚真的會襲港?」一文,指出根據最新電腦模式對鮎魚移動路徑的預測,其可能影響的範圍可以很大,當中以掠過台灣再撲向香港東面的粵閩交界機率超過50%,吹襲香港的機率則只有最多20%,在香港西面登陸機率只有10%。若熱帶氣旋在香港東面登陸,香港所吹的西至西北來自內陸,受地形阻隔較為微弱。台長岑智明在其FB轉載該文章,並留言「請廣傳,以正視聽」。

天文台總括各氣象機構對鮎魚路徑預測,香港處於淺藍色至藍色範圍,代表鮎風吹襲香港機率不高於20%。(天文台圖片)

天文台今日下午發表的九天天氣預測顯示,下周三至四的天氣較差,有驟雨,周三晚至周四早上較大,但風力只達清勁程度,風力並不太強。鮎魚登陸後移向內陸,將於周四在香港以北約220公里掠過,其時仍達熱帶風暴,但天文台為何這麼「老定」?

在「鮎魚真的會襲港?」文中,撰文的李國麟表示,鮎魚的移動路徑仍存在變數。他指下周中期開始,一股東北季候風將會影響華南地區,屆時本港的天氣將受鮎魚和東北季候風的相互作用所影響,例如鮎魚有可能被東北季候風較涼的空氣所減弱,但亦有可能與東北季候風產生共同效應,帶來大風。2010年10月的鮎魚進入南海後,同樣預上東北季候風,於香港南面轉東北移動,在粵閩交界登陸,香港最高只發出3號風球。

一股大陸氣流會在未來兩三天逐漸影響廣東沿岸,為該區帶來普遍晴朗的天氣。
個成熟颱風的典型垂直剖面圖,中央部份就是風眼和眼壁。(天文台圖片)

濕空氣上升為熱帶氣旋提供潛熱

天文台資料顯示,熱帶氣旋類似一台會走動的熱能機器,它的能量來自濕空氣上升時水汽凝結而釋放的潛熱。熱帶氣旋依賴水汽提供能量,因此只可在溫暖的海洋上生存,在陸上無可避免地減弱。

熱帶氣旋主要在夏天影響香港,但到了秋季仍會有熱帶氣旋進入南海北部,但不少會驟然消失,主要是遇到南下的寒冷乾燥東北季候風,截斷其能量供應鍊,因此東北季候風可說是熱帶氣旋「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