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熱血女醫生棄錢途 儲錢為準備到落後地區救援 獲人道年獎

撰文:張美蘭
出版:更新:

醫科生被視為天之驕子,倘投身「搵到錢」的專科,更前途無限。有位80後年輕女醫生滿腔熱血,選擇走一條比別人艱辛的路。她尚未醫科畢業時,休學一年飛往非洲當義工;畢業後接受專科培訓之際,中途辭職,跑到英國鑽研熱帶病學。為磨練自己醫術,加入經常服務爆棚的伊利沙伯醫院急症部門。別人眼中的她也許有點傻,但無阻她為理想而活,立志運用醫療知識,到戰區、落後國家展開人道救援,「外面世界的人好需要幫助,要keep住(當義工)這份興趣。」
這位「傻醫生」鄺詠茵滿腔熱誠想助人,獲得急症科上司欣賞及提名獎項,成為今年度香港人道年獎6名得獎者之一。

80後醫生鄺詠茵立志參與人道救援工作,希望實踐所學助人。(吳鍾坤攝)

30歲的鄺詠茵行醫5年,年資雖淺,卻有面對過子彈橫飛、染瘧疾而差點送命的經歷。時光倒流到2007年,她做了個決定──休學一年,赴非洲國家喀麥隆當義工,為貧困孤兒籌款就學、推動預防愛滋病工作。其間,她遇上該國軍人鎮壓暴動,子彈就在她身邊飛過,幸迅速找到掩護逃命。另一次「死過翻生」是感染瘧疾,病得天昏地暗,只能卧床,最終當地村民送她到醫院就診。

一趟不平凡的非洲義工經歷,令詠茵的從醫之路變得不一樣,很多重大決定是朝着人道救援這目標,求職、辭職,也源於此。她在2010年中文大學醫學院畢業,選擇專科培訓,從無考慮「錢途」,着眼點是磨練。當其他醫生新丁嘗試寄信到不同專科面試,了解興趣,她只寄了一封信,首選及唯一之選是伊利沙伯醫院急症科,最後順利獲聘為駐院醫生。

9年前,鄺詠茵到喀麥隆做義工時染上瘧疾。當地人送她治療瘧疾的草藥,但她病重得連煲藥也做不到。沒派上用場的藥包被她珍而重之收藏至今。(吳鍾坤攝)

眾所周知,伊院急症室病人眾多,每逢冬季流感高峰期經常服務「爆棚」。而詠茵偏偏深入這猶如打仗般的病區。談起背後原因,她那帶點樂天又輕鬆的語氣說:「要磨練就要揀在最辛苦的地方。這裏有很多不同病人,大型創傷病人都看到,將來會到戰區,這可幫到我。」

中途辭職 讀熱帶病學課程進修

在急症室忙個不停,讓詠茵涉獵各類病症,惟她自感學識仍不足,2011年、2013年她分別到過非洲兩個國家埃塞俄比亞、贊比亞當醫療義工,尤感實戰經驗太少,「單靠書本知識不夠,例如某些寄生蟲病沒有見過」。2015年初,急症專科訓練僅踏入第4年,她決定辭職,自費約8萬港元,赴英國利物浦修讀3個月的熱帶病學文憑課程,細微如寄生蟲蟲卵,也需逐一認識。

為了裝備自己,鄺詠茵自費到英國修讀熱帶病學課程。(受訪者提供)

2015年4月尼泊爾發生黎克特制7.9級大地震,學成回港的詠茵二話不說跟隨紅十字會前往災區救援。4個星期的醫療救援工作,簡單的帳篷就是詠茵的診症地點。她憶起,當地醫療物資不足,並不如香港般有雪櫃儲放藥物,在戶外氣溫攝氏45度下,只能用冰塊儲存好破傷風針;有些兒童出現肚屙,體內帶寄生蟲,亦沒有足夠的杜蟲藥應付。炎熱環境下,部分醫護人員亦差點中暑。聽起來已覺過程艱辛,詠茵卻慶幸參與其中,以醫術助人。

鄺醫生在2015年,跟隨紅十字會到尼泊爾地震災區救援,為災民診症。(受訪者提供)

「有人說這是好傻的行為,當義工無錢收,只有付出。」詠茵坦言身邊不乏有這類說法,但她卻認為得着遠比犧牲多,行醫之路「豐富咗」。自從在非洲曾經一隻腳踏進鬼門關,她感恩自己擁有的東西,「(變得)樂觀啲,所有事都較容易接受,不會鑽牛角尖。」她續說,「當地(喀麥隆)村民幫了我渡過一關,好似有個情意結,好想、好樂意服務他人」。

適當時候 又要辭職

年輕人談理想,也談儲錢,詠茵的目標並非為買樓,她目光堅定:「希望實踐所學,否則會荒廢。」心態上早已準備就緒起程,但還有一件事要解決,就是金錢。家住居屋、出身小康之家的她,生活得靠她及當文員的父親維持,若要再起行,「現階段是要儲錢。」她現時繼續在伊院急症室密密診症,被問到下個義工服務目的地,她沒太多計劃,「想至少逗留幾個月至半年」。又要辭職了?她笑一笑:「適當時候,又要辭職。當然不是無交帶地辭啦,會安排好的。」鄺詠茵助人之心,獲得急症科上司欣賞及提名獎項,成為今年度香港人道年獎6名得獎者之一。

鄺詠茵笑言,加入急症科是希望在最辛苦的地方磨練自己,讓醫術進步。(吳鍾坤攝)
鄺詠茵2007年仍是醫科生的時候休學一年,到喀麥隆當義工。(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