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醫務所】通波仔後仍然心絞痛? 成因竟與「心病」有關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陳先生(化名)接受通波仔手術後,血管理應已恢復暢通,但仍常感胸口翳悶,令他十分憂慮,不過陳先生發現這種不適感與手術前有心臟病時的不適感不同。求診後,醫生為其處方能紓緩緊張情緒的藥物後,「疼痛」得以消失。其實有許多患者都跟陳先生一樣,雖然生理上並無不妥,但受緊張情緒影響底下衍生出一些病徵。而這種情況,正正就是受情緒影響出現身心症。
撰文:心臟科專科李楚山醫生

有研究發現,每十個求醫人士當中,有三個是查無原因的,他們有可能便是身心症患者,當中以女士居多。簡單而言,身心症是心理與生理互相影響的症狀。需知道生理及心理症狀,如痛楚、情緒及睡眠是互相影響的,若其中一面出現問題,很容易出現骨牌效應,讓患者掉進不斷輪迴的惡性漩渦中。

負面情緒刺激身體系統 形成症狀

身心症跟情緒息息相關,因為情緒能夠影響體内荷爾蒙分泌,而這些物質正正會引起一些生理上的變化,例如心跳加快、心悸及影響睡眠質素等。當然,以上症狀皆可因生理疾病而起,因此若醫生遇上這些個案時,會先為患者作詳細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及原因後,才會歸類為身心症。以文首提及的陳先生為例,進行通波仔手術後,理應生理上已解決血管阻塞的問題,但因手術後陳先生長期緊張,不但令血壓長時間處於高位,加上緊張導致荷爾蒙分泌失調,加劇在生理層面的反應。針對這類情況,醫生會考慮處方一些能夠緩解患者緊張情緒的藥物,利用調整心理的方法,去改善患者的生理問題,從根本的問題著手。

倘若身心症的症狀屬輕微,第一步可以先從生活入手,例如多做運動,令腦部分泌更多安多酚,從而減低緊張程度,已可大大改善症狀。醫生亦可為病人提供情緒輔導,跟病人針對其徵狀進行詳細分析,提供認知治療。若情況未見好轉,醫生亦可考慮以藥物控制病情。醫生可處方針對生理病徵的藥物,例如是止痛藥、減慢心跳的藥物或助眠藥等,但若從根本著手,醫生會選擇處方紓緩情緒的藥物,例如抗抑鬱藥等,現時亦有一些抗焦慮藥,除了能夠幫助焦慮情況外,亦能改善焦慮患者的睡眠質素及紓緩神經痛楚,將患者從惡性漩渦中拉回正軌。

醫生須助患者建立信心 踏上康復路

身、心健康是一體兩面,其中的關係千絲萬縷。譬如情緒病患者因為經常心跳加快,和血管頻密收縮,出現心臟病的風險可與有三高的人士相近。故此,注重情緒健康同時也能保養身體狀況,對整體健康也有益處。

要注意的是,治療身心症的根本不僅是消除症狀,而是解決其因果關係。醫生在治療患者本身的疾病之餘,也會給予適當信心,幫助他們在良好的心理狀況下復原。曾有患者於手術後已經康復,但依然擔心再度復發,不信任自己的健康狀況,於是未敢輕易運動,於是筆者便向他展示心臟血管造型圖片,讓他確切看到舊疾已經治好,可以完全釋慮,給予患者信心,從而好好復原和重回昔日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