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衞倡救援隊分類協調 防醫療隊迫爆災區機場 救人變災民 

撰文:黃卓然
出版:更新:

人道救援刻不容緩,但如果無足夠水平和協調,救人者隨時變災民,加重受災國家的負擔。2010年海地地震,正正發生過救援隊堵塞機場事件,更嚴重是事後發現不少傷者被不必要截肢,卻無任何醫療紀錄。
有見及此,世界衞生組織2010年起推行「全球應急醫療隊」(EMT)概念,希望更有系統協調救災工作,倡議把救援隊分類,確保救援隊符合各類別水平。一旦有災難發生,受災國可以在網上平台,按實際需要編排不同類別救援隊,務求亂中有序,提升拯救效率。至今全球有6隊醫療隊完成分類,超過70隊正等候分類。

協調災區救援隊,可令提高救援效率。(Getty Images/AFP)

2010年,加勒比海國家海地發生7級地震。樂施會資料顯示,該場地震共摧毀了313,000間房屋,令150萬人無家可歸,22萬人死亡,30萬人受傷。過百隊救援隊隨即趕赴災區,但機場只有一條跑道,最終多架載有救援物資的飛機無法降落,機場堵塞。除了機場交通堵塞,更嚴重的是事後多份醫療報告揭發,很多受傷災民被不必要截肢,卻無任何醫療紀錄,是否由合資格的外科醫生施手術亦成疑。有份支持推動EMT的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人道主義和衝突應對研究所副總監東尼雷德蒙(Tony Redmond),早前來港出席EMT有關會議。他憶述,當時的確曾有醫院草草貼出白紙一張,叫救援者填上名字及可提供的醫療服務,便可以治理傷者,做法明顯不恰當。

雷德蒙指,現時有6隊醫療隊已完成分類。(張浩維攝)

世衞倡救援隊分類機制

為更有效協調救災工作,世界衞生組織在2010年海地地震後,決定着手研究推行EMT,即把救援隊分類,並於2013年推出有關分類標準。類別一為可提供基本急救護理的救援隊、類別二有能力做手術、類別三則可做複雜手術及深切治療護理,不過有關標準暫時未有包括處理傳染病疫區設備。救援隊可以向世衞申請分類,世衞會進行驗證,確保有關救援隊有足夠水平。雷德蒙表示,若本身是高水平醫療隊,驗證一般需時12至18個月。當災禍發生時,便可以透過網上平台協調不同類別醫療隊,應該前往哪個地方提供服務。雷德蒙又透露,網上平台首次在2015年尼泊爾地震大派用場,大幅提升救援效率。

林楚釗指,即使只提供基本服務的醫療隊,都要有淨水設備。(張浩維攝)

災區救援隊繁多 各國草藥不罕見

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總監林楚釗亦指,災區雜亂,見過有救援隊使用中國草藥、印度草藥及韓國草藥,這些草藥包裝並無英文,其他人難以接手治療護理。她亦曾見過醫療隊在沒有食水的災區帶備公仔麵,在菲律賓受颶風侵害的災區帶冬天衣服賑災,未能配合災區實際環境。

曾跟隨無國界醫生到衝突地區巴基斯坦丶西非伊波拉疫區及戰區也門參與醫療救援工作的本港註冊護士趙卓邦亦分享,不同醫療隊伍水平不一。以伊波拉疫區工作為例,由於病毒具高度傳染性,即使派藥予患者亦要用拋的方式,或使用輸送帶。但在疫區工作時,曾有其他醫療隊對派藥方式不理解,無國界醫生隊伍亦有向他們分享經驗。

趙卓邦指出,外界可能忽略任何醫護人員在外地行醫,最基本條件是事先要得到當地授權,例如批出有限度註冊,否則隨時觸犯當地法例,對災區傷者亦無保障。林楚釗亦指,無論什麼類別的救援隊,即使只提供最基本護理,都必定要有自給自足的能力,例如有發電機及潔水系統。她表示,每個人一日至少需要1.5公升潔淨清水,因此即使是類別一的救援隊,亦需要淨水設備,將溪水化成可飲用水。現時全球有6隊醫療隊已完成分類,包括中國上海、日本、俄羅斯及以色列等地的救援隊。

其中一款淨水設備。(張浩維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