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研究:121名有機會捐器官患者中 僅11人終成捐贈者

撰文:黃卓然
出版:更新:

對於器官衰竭患者,器官移植是唯一拯救方法。本港器官供應一直緊張,據最新一期《香港醫學雜誌》研究,分析伊利沙伯醫院在前年病人病歷紀錄,發現該院全年有機會成為器官捐贈者的病人有121名,只有約一半有被轉介器官聯絡主任跟進,最終僅11人成為捐贈者。參與研究的前香港移植學會會長周嘉歡指,數據不理想,捐贈數目低有外部問題,如社會意識不足,但亦有內部問題,特別是公立醫院人手不足及缺乏轉介意識,認為當局應改善。

本港雖不時有呼籲器官捐贈的活動,但供應仍緊張。(資料圖片/黃永俊攝)

一般而言,遺體器官捐贈者都是腦幹死亡患者。現時公立醫院主要透過醫院的器官聯絡主任接觸家屬,了解他們對器官捐贈意願,並作出安排。因此是否成功捐出器官,成功把個案轉介器官聯絡主任可說是第一步。

最新研究分析伊利沙伯醫院前年病人病歷,該院1年內共有3,659人死亡,當中121人為有機會成為器官捐贈者的病人,年齡平均為59.4歲,72.7%為男性。然而,121人中,只有64人,即52.9%有被轉介至器官聯絡主任,最終11人捐出器官。未能捐出器官個案,主因有醫學禁忌症,本身不適合捐出器官,部分亦由於家屬拒絕。

醫生:醫管局人手不足亦是關鍵因素

周嘉歡表示,捐贈數據明顯不理想,除了有社會認同等因素外,醫管局人手問題亦是關鍵。她指香港與外國有大分別,外國大部分器官捐贈者都在深切治療部留醫,因此主由深切治療部醫護人員轉介有機會捐器官個案。不過香港病床供應緊張,大部分有機會捐器官個案並非在深切治療部留醫,因此整體醫護人員轉介意識非常重要,但她坦言,現時醫護人手不足,難以要求醫護人員在照顧病人同時,額外留意器官捐贈個案,但認為醫管局、食物及衞生局有必要計劃改善問題,提升捐贈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