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茂波網誌籲放下爭拗面對現實 重申有持續開拓土地需要

撰文:李彤
出版:更新:

《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的公眾參與已展開一個多月,發展局局長陳茂波今日(11日)發表網誌,指明白有土地、有空間,並不能完全解決香港當下的種種困難甚至矛盾,亦理解個別人士對土地規劃、資源分配及發展優次的不滿,但重申有持續開拓土地的需要,建議中的東大嶼都會和新界北兩個策略增長區,正正可減少過去長期困於土地不足,忙於「追落後」、「還舊債」的規劃發展工作,若被迷思或誤解掩蓋香港的長遠發展需要,只會令香港發展停滯不前。

陳茂波於網誌中指,《香港2030+》所倡議的絕不是發展為本的概念,而是提出一些規劃方向。(資料圖片/江智騫攝)

填海非「大白象」工程

陳茂波以「繼續聆聽《香港2030+》」為題發表網誌,就公眾對東大嶼都會和新界北兩個建議策略增長區的質疑,作進一步解釋。東大嶼都會建議涉及的填海及基建工程,被質疑是「大白象」工程,陳茂波解釋指,填海不但可避免影響現有社區,亦有較少的規劃限制,有利日後綜合規劃和設計,建造低碳智慧新都會,且時間落實的可控性亦較高。他認為,東大嶼都會所處的地理位置具策略性及便利性,且位處的中部水域,其生態敏感度相對較香港的東部及西部水域為低,故可進行大規模的填海造地。

陳茂波指,東大嶼都會可與大嶼山其他的發展如港珠澳大橋,產生協同和集聚效應。(資料圖片/黃永俊攝)

此外,東大嶼都會及新界北的兩個增長區,分別提供20萬及21.5萬個就業機會,可大幅改善香港現時居所與職位地點分布失衡的情況。

對於坊間質疑未來香港人口增長放緩,持續的土地開拓是否過量,陳茂波認為不應只着眼人口增長數字,而應考慮更多宏觀因素,包括香港住戶平均人數一直下降,住戶數目持續增加(由現時到2044年約增加50萬戶)、未來受重建戶的安置需要、人口老化、支援家庭所衍生的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和服務需求、以至支持香港經濟發展的用地需要等。

未來住屋容量達900萬

他續指,長遠本港仍欠1,200公頃土地,兩個建議策略增長區則可為香港提供約1,720公頃的土地,令香港的住屋容量可達900萬人,數字與政府統計處估算2043年的822萬人口頂峰再高出10%。這10%正正是一直提倡的土地儲備,讓土地供應有適當的緩衝,既減少過去長期困於土地不足,忙於「追落後」、「還舊債」的規劃發展工作,有需要時亦可靈活轉化為「調配空間」,迅速應對社會訴求的轉變,以至有條件提升現有休憩空間和設施的政策措施。

陳指出,雖然現屆政府任期接近尾聲,但為着香港未來長遠發展,其工作從來沒有放鬆,又重申,若被上述的感覺、迷思甚至誤解掩蓋香港的長遠發展需要,只會令香港的發展停滯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