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會「退會潮」惡化 48議員退至少5委員會 李國麟連退15個  

撰文:金芷靈
出版:更新:

新一屆立法會開局一波三折,建制泛民兩大陣營就18個事務委員會正副主席人選協調失敗,雙方大舉「冧人」加入委員會「搶位」,但不出一星期已出現「退會潮」,兩個月後的情況有否更嚴重?
《香港01》翻查立法會秘書處文件,發現一共有48名議員在兩個月內,退出超過5個或以上事務委員會,當中10人更是退出10個或以上。有學者認為,本屆立會開局情況惡劣,雙方「為霸位而霸位」,影響公眾對立法會的觀感。

(由左至右) 葉建源及梁繼昌退出了14個事務委員會,李國麟退出了15個委員會,馬逢國則退出了8個委員會。

10議員退出至少十個委員會

立會開鑼之初,由於兩大陣營協調失敗,雙方動員盟友全數加入各委員會,以爭奪正副主席職務。立法會18個事務委員會中,有16個委員會接獲逾60人報名加入,其中房屋、保安事務委員會更多達66名委員,平均每名議員加入的委員會數目高達15個。

然而選舉過後,議員陸續以「議會工作有所調整」等理由退出多個委員會,揭開「退會潮」序幕。《香港01》翻查秘書處文件,扣除已被取消議員資格的青年新政梁頌恆及游蕙禎,發現一共有48名議員在過去兩個月內,退出超過5個或以上事務委員會,當中10人更是退出10個或以上,平均每名議員加入的委員會數目減至10個。

文件顯示,各個委員會均出現「退會潮」,其中司法及法律事務委員會一共有38人退出,其次是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一共有33人退出。

李國麟認為紅十字會應考慮延長捐血站開放時間,甚至可考慮設立24小時捐血站。(資料圖片)

李國麟退15委員會:「冧人」是策略

「退會王」是衛生服務界的李國麟,他一共退出了15個事務委員會,只加入了衛生、房屋、食物安全及環境衛生事務委員會。其次是會計界梁繼昌、教育界葉建源,二人同樣退出了14個事務委員會,僅加入4個委員會。

李國麟回應查詢時表示,民主派一開始已清楚說明「冧人」是策略,強調自己擔任議員十多年,加入委員會是「去做嘢唔係去玩」,因此只會加入業界關注的委員會。他又指,若事務委員會人數太多,令法定人數提高到20多人,稍一不慎便會流會。

至於屬建制陣營的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馬逢國,一共退出了8個事務委員會,為建制派之冠。

陳志全(右)和涂謹申(左)同樣加入18個事務委員會,前者出席率是100%,後者亦只缺席了兩次會議。(資料圖片)

陳志全加入18委員會 出席率百分百

有人一口氣退出多個委員會,亦有人選擇「緊守崗位」,共有13名議員在選出委員會主席、副主席後,沒有退出任何委員會,當中有6人更是18個事務委員會的委員,包括民主黨涂謹申和許智峯、社民連梁國雄、人民力量陳志全、工黨張超雄,以及朱凱廸。

根據文件,陳志全在全數18個事務委員會的出席率均是100%,可說是最勤力的議員;其次是涂謹申,他在眾多事務委員會中,只缺席了兩次會議。

學者:影響公眾對立會觀感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表示,兩大陣營以「冧人」的方式爭奪主席職位,明顯是政治策略,「退會潮」是意料之內。他續指,兩大陣營搶位情況並非首次出現,但本屆立會開局十分惡劣,大部份委員會有近60人加入「為霸位而霸位」,反映兩大陣營矛盾加深,令公眾對立法會制度上的公正性存有疑問。

但他認為,每名議員實際上難以兼顧多個委員會的工作,委員會亦不宜有太多議員加入,否則難以進行較細緻的討論。他又預料,在下次重新選出各委員會的正副主席時,「冧友」策略將會持續,因民主派會繼續抗議制度上的不公,建制派亦會利用人數多的優勢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