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丸」香港擁6000海洋生物物種 港大研究員形容「富可敵國」

撰文:林若勤
出版:更新: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及太古海洋科學研究一項統計發現,香港這個「石屎森林」的水平線以下,竟有多達5,943種海洋生物;雖然本港海洋面積(1,651平方公里)僅佔中國的約0.03%,卻錄得全國約26%的海洋物種。當中石珊瑚物種數量,更比海洋面積較本港大一千倍的中美洲加勒比海還要多。
有關研究在最近於科學期刊《生物多樣性及保育》(Biodiversity and Conversation)中發表。

三位港大研究員(左起)吳潘東博士、韋念時教授和研究助理鄭振輝發表香港海洋物種報告。(林若勤攝)
本港擁有6,000種海洋生物物種,研究人員形容是「富可敵國」。(林若勤攝)

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及太古海洋科學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花一年半時間的研究,參考逾640份香港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文獻,並整合成名冊,將本港錄得5,943種海洋生物輯錄其中。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研究項目經理吳潘東說,本港海洋面積1,651平方公里,僅佔中國海洋面積約0.03%,錄得的海洋物種卻達全國約26%,形容本港海洋生物多樣性稱得上「富可敵國」。

本港水下世界充滿生機,其中珊瑚品種就有不少。(圖片:Apple Chiu)
叢生盔形珊瑚是本港常見的石珊瑚。(漁護署圖片)

吳潘東舉例指,本港共有84種石珊瑚,數量較加勒比海的60多種還要多;本港紅樹共有8種,亦較整個非洲東部的6種為多。此外,本港亦有好幾組海洋生物佔南中國海超過三成的物種,如多毛類環節動物、魚類、頭足類及端足類。

(港大提供)

吳指,香港位於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熱點範圍之內,即西太平洋及印度洋交界的海域。香港的地理位置(位於溫帶和熱帶地區之間)、洋流(黑潮、台灣和海南洋流交匯)及適合的氣候(接近溫帶氣候的冬季及接近熱帶氣候的夏季),將熱帶和溫帶的物種都聚集在這地。

此外,香港錯綜複雜的地質環境,在本港西面水域創造了一個鹹淡水的河口環境,以及相對長的海岸線(1,189 公里),供不同生物棲息及互動的多元海洋生態環境,都是香港物種豐富的原因。

不同的生態環境為不同的生物提供棲息地(Stefano Cannicci、羅瑞懷、吳潘東及邱倩婷提供)

僅2%海洋被劃為保護區

本港海洋生物數量雖多,令人擔憂的是,海洋物種所得的保護卻遠低於理想水平。研究團隊指,即使加上將會劃為海洋保護區的大、小磨刀,仍然只有略多於2%的海洋被劃為保護區,保護範圍很低。

中國在1993年加入了《生物多樣性公約》,訂下在2020年將最少10%海洋劃為保護區,香港在2011年起也適用於香港。對於期限將到,研究所總監兼生物科學學院教授韋念時(Gray A. Williams)指現時仍然樂觀,他說:「作為一個生物學家,保護區當然愈多愈好,但實際上還有很多持份者,能否追趕目標要看政府有否決心,以及公眾是否支持。」

下一步研究團隊將會整理統計數據,按習性,分佈和瀕危程度分類,編寫成長時間和連續觀察的數據庫,不過一切還要看有否基金支助。海洋沒有界限,香港並沒有任何獨有的海洋生物,不過有不少的海洋生物其實以香港命名,例如香港巨牡蠣。牡蠣是蠔的一種,一百多年前就已經有香港人在流浮山一帶養殖這種蠔,最長可以生長十年,有兩隻手掌長,因此得名。

約有20種海洋生物學名以香港命名,如香港石磺Onchidium hongkongense(左圖)及香港巨牡蠣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右圖)(邱倩婷及高慧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