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港滬十四五 | 陳啟宗籲港人放下身段 譚耀宗則著墨創科機遇

撰文:謝德勤
出版:更新:

香港近年經歷疫情、社會動盪等嚴峻的考驗,想從谷底中走出來,港人應從何發掘機遇?適逢今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可說是機遇處處。
攝影:龔嘉盛及鄭子峰

當中滬港合作更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一環。有見及此,有機構共同舉辦「滬港合作與發展研討會」,希望透過研討會與兩地專家深入探討及交流,共同發掘當中的潛能,最重要是讓業界、專才,甚至大眾了解當中的機遇。 研討會由香港再出發大聯盟、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上海巿政協及上海社會科學院等七家機構共同舉辦。

在研討會之前,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及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秘書長譚耀宗更以豐富的經驗及廣闊的眼界,帶大家前瞻上海「十四五」規劃為港人帶來的機遇。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兼恒隆地產董事長陳啟宗

猶幸當年果斷打進內地巿場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兼恒隆地產董事長陳啟宗從自身的經驗說起,叮囑港人要放膽走進去看看國家的機遇。「幸好當年我有走進(內地)發展,若沒有入去就『遴迍 (讀音﹕論盡)』了,這大隻蛤乸你不去捉,便很可惜!」他回想29年前到上海果斷地買下逾五公頃的土地,先後興建成上海恒隆廣場及上海港匯恒隆廣場,早已成為當地的地標。

「雖然我們不是最早打入內地巿場,但我們是比較早大規模地投資內地。香港哪裏會有這樣大的土地?」他回憶道,當時最困難就是兩地分隔了多年,別說做生意,連對當時的文化、習俗也不太熟悉。另外,當年內地的法規也未完善,因此也是一邊行,一邊摸索,兩地共同嘗試。

時移世易 香港需要內地多於內地需要香港

陳啟宗重申現已時移世易:「30年前內地很需要香港,今天已不太需要,反而是香港需要她。」他提醒港人不要像西方人般對內地「理性認知不足,感性的認同又缺乏」,勸說港人要親身去了解內地的發展。

被問及港滬合作當中,香港人應如何融入國內的發展,陳啟宗貼地回應:「先說好普通話,不用介意口音,口音是五花八門,說得流利便可以。」他解釋,1950至1970年代,香港人要跟西方做生意,想賺他們的錢便要學英文。現在的情況一樣,想抓緊內地機遇便要先說好普通話,「難道要14億人遷就你,跟你說廣東話嗎?」

陳啟宗的第二個錦囊便是要放下身段,以謙卑的心去明白內地,並向內地學習。他建議:「先到內地逛逛看,試試居住,上海和其他的主要城巿的服務性行業已發展得很快,進步得很。」 他分享,過往有20年他每月也會到內地一次,足跡走遍大江南北,只因疫情已近一年半沒有到過內地。不過,他從內地朋友分享的相片所見,內地變化很大,只是一年多已大幅進步,令他也認不出來。

「香港人不知道自己站在哪兒,更不知道內地人站在哪兒,這樣的話談合作便意義不大。」陳啟宗寄語港人要知道自己的定位,才能談得上跟別人合作。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秘書長譚耀宗

港滬緊密合作 帶來幅射效應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兼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秘書長譚耀宗則從宏觀分析港滬合作的機遇, 他分析上海是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周邊有三省一巿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當中已有2.4億人口,而且經濟實力相當不俗。如香港與上海緊密合作,又會為其他的省巿帶來幅射效應,這就是我們想與上海加強合作的原因。

譚耀宗又進一步解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與國際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他稱,香港作為連接國內外循環的關節點,香港品牌能得以優化提升,並可以開拓內需巿場。

共同發展創科 將科研帶出國際

在眾多的「十四五」規劃板塊當中,譚耀宗特意著墨提及創科機遇。他謂:「現時內地首重創科發展,我們已有不錯的(創科)基礎。我們有科研底子,而科研成果如何打入巿場、如何落地?內地巿場龐大,香港可加以應用,通過合作可以推進發展。」他續稱,港滬相輔相成發展,共同將科研帶領去國際社會,香港更可扮演國際融資的角色。

譚耀宗呼籲港人,無論商家或個人也宜留意香港的優勢來加以發揮,要有比較廣闊的視野,尋找新的機遇去投資。「國家政策很支持港人回去發展,無論大灣區、長三角,國內亦有好多孵化基地,給予港人很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