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失色】500元成最常用大額紙幣 細數大牛名稱由來

撰文:梁煥敏
出版:更新:

1,000元紙幣因偽鈔橫行而幾乎在市面絕跡,提款機也不會吐出來,500元紙幣頓成最流通的大額紙幣。「大牛」已出現逾一個世紀,百年前手執一張500元紙幣,可買到彌敦道一個單位。直至上世紀50年代,「大牛」都只是富翁才擁有。
早前有收藏完整的「大水牛」進行拍賣,以超過20萬元成交。有錢幣收藏商指喜歡及炒賣舊鈔的人,着迷的是舊鈔獨有的韻味。50至60年代500元紙幣因大如半張A4紙,也叫大棉胎,原來曾又被叫「啡妹」和「光頭佬」。

現時金牛因偽鈔橫行已甚少人使用,不過特別版次及號碼尚有收藏價值。(鍾偉德攝)

1909年滙豐500元鈔票為「大水牛」起源

香港最初的紙幣於1845年由東藩滙理銀行發行。其後,有利銀行、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及渣打銀行加入印鈔。500元紙幣之所以俗稱大牛,源於1909年發行的滙豐500元鈔票印有水牛耕田圖案,因而得名「大水牛」,後又簡稱大牛,因此金色的1,000元紙幣被稱作金牛。

1921年的500元鈔票「大水牛」,市場炒價甚高。(鍾偉德攝)
1935至69年紙幣有的「光頭佬」,其實為銀行家昃臣。(鍾偉德攝)

大水牛又叫啡妹、光頭佬

對於500元紙幣的俗稱,都與滙豐的500元紙幣有關。大水牛之後叫啡妹,因1927至30年紙幣是啡色,並有一個女人圖案,因而得名;1935至69年因紙幣正面右邊有一個沒有頭髮男子圖案,因此又叫光頭佬,其實該男子是為滙豐立下基石的銀行家昃臣(Sir Thomas Jackson),即現時皇后像廣場昃臣爵士銅像本人。

1927至30年的500元紙幣是啡色,並有一個女人圖案,因而又叫啡妹。(鍾偉德攝)
80年代的大牛已縮小至現有鈔票大小。(鍾偉德攝)

19世紀中期,發鈔銀行印發新500元紙幣,闊122毫米、長192毫米,大小接近A4紙(闊210毫米、長297毫米)一半,因此又被稱為大棉胎。1973年改為接近現時鈔票大小(闊79毫米、158毫米),又因所用的啡色先深後淺,故又有老鼠斑及青斑稱號。

黃松潤指舊時500元金額相當高,只有有錢人才有,因此流傳下來不多。(鍾偉德攝)

1921年「大水牛」拍賣值21萬

數十年前時,500元金額相當高,因此當時只有大富翁、大老闆才擁有「大棉胎」,普羅大眾可能未曾見過。集古珍錢幣郵票公司負責人黃松潤說:「當時只有少數人擁有大面額貨幣,加上較少於市場進行買賣,平常人好少見,至60年代,大掌櫃一個月人工都只係100元。」故能夠保存下來的「大棉胎」買少見少。

黃松潤說,舊時鈔票來自不同銀行,較為着重設計,由起初以生活寫生為主,中期有神話生物和建築物,相比近代則着重防偽,收藏家多欣賞前人的心思及韻味。黃指出,「大棉胎」現時最低值11,000元;年份久遠的500元紙幣會在拍賣行進行拍賣,早前一次拍賣會上,一張1921年「大水牛」500元紙幣,以逾21萬元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