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兩地工程建築要求 四川地震災後助援建醫院

撰文:01醫務所 源栢樑
出版:更新:

2008年內地汶川發生大地震,大量民眾一夜間失去家園,那些慘況視頻相信不少港人仍印象深刻。雖然事隔十多年,筆者曾到訪當地協助援建醫院,想起走過的頹垣敗瓦,觸目驚心,仍歷歷在目,憶起那些年具急切需求的醫院建設工程,工作亦毫不容易,除了克服兩地建築標準要求不同,亦要處理不少「奇難雜症」才能合力順利完成任務,但能參與其中去服務大眾,極具意義。
撰文:資深工程師及上任工程師學會會長 源栢樑

筆者當年在災後約兩星期,有份代表業界帶同物資賑災,親歷到訪重災區都江堰市的震撼,但真正在當地工作則在數年後。當年港府支援內地進行重建,包括興建道路、公路、熊貓基地及醫院相關設施等。

從事香港醫院工程多年的筆者獲邀在2010、11年間到訪當地參與義務協助援建醫院設施,分別到達綿陽市、雅安市、鹽亭縣及德陽市等地處理重建、復修及興建新醫院工程。

參與當地建築工程要適應「文化差異」

四川主要城市有不少高規格的「三甲醫院」,但地區的縣市醫院則未必具高標準,加上內地醫院工程要求要與本港做法有所不同,故當年參與建築工程亦要適應兩地「文化差異」,當地建築設計頗有「地方特色」,要提供意見亦要花腦筋。例如,慣常在香港興建醫院,設計放置重要醫療儀器的房間或手術室時,把給排水喉管安裝在其天花板頂內是大忌,因為若水管爆裂容易令儀器損壞,大大影響醫療服務及帶來額外維修更換支出。

不過,內地設計病房時卻沒有見到有此禁忌,工程人員沒有特別著眼看重此問題,最後筆者嘗試透過風險分析向當地人員解説,一旦水管爆裂將帶來連串問題,最終當地亦樂意聽取「港式」做法。當年工程亦未必注重可能對周邊地區的環境污染,如醫院緊急發電機組的排氣口位近民居,筆者建議將排氣槽設在天台或大樓上方,盡量減少附近村屋直接受到空氣污染影響。

願意花心思及多溝通不難獲得信納

回想昔日在災區參與醫院工程,面對最大難題未必是技術上的考驗,而是設計上的考慮及如何令當地從業人員認同做法,但原來只要花心思及多溝通,不難獲得他們信納,既能為受災居民帶來更完善醫院設施,工程團隊又會得到更大滿足感。

除了重建工程,一連五次四川之行最難忘的還有當地天府美食,如美味的農家濃郁土雞湯及特產肉質出名細嫩的雅魚,還有那些奇辣到舌頭令人無法說話的四川菜以至火煱,對不嗜辣的筆者來說亦是種難以忘懷的川蜀回憶。

筆者其實在90年代已在內地醫院建築及設施研究組織擔任委員理事,不時受邀向國內同業講解及報告香港和國際醫院設計標準及建築發展概況,是當年唯一的一個「國外」委員,見證內地醫院設備的演變進化,由昔日大型醫院手術室尚未設有潔淨空調系統,至今時今日驚訝其突飛猛進的醫院建築先進技術及成果,亦由沒有統一建設標準到越趨完善的工程準則,也許整體水平尚未能百分百與國際看齊,但進步之快卻是不容小覷。

國內不少大型醫院擁有數千張病床

現時全國醫院數量已達至數萬間,不少是擁有數千病床的大型醫院,部分病床數目更多達上萬張,而手術室數目經已超越全球地區的總和,由此規模發展下去,相信未來將繼續為不同工種的工程師帶來極大發展和發揮的空間。

《01醫務所》與資深工程師源栢樑合作,逢周一推出專欄「源途有你」,分享工程與醫療的大小事。

源栢樑一直以推動工程界專業發展為己任,亦剛剛卸任工程師學會會長一職。數十年專業路途,著實值得回憶,亦深信後來者或可從中領會工程專業要點所在。源途有你,就讓大家一起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