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推護士診所先導計劃治療精神科病童 大幅減少入院次數

撰文:梁思行
出版:更新:

13歲患自閉症譜系及輕弱智的樂樂,升中後難以適應新環境及學習模式,經常發脾氣及打傷身邊的人去表達情緒,獲轉介至葵涌醫院。透過「綜合模式護士診所先導計劃」跟進後,大幅減少他入院次數,情緒也愈趨穩定,學懂忍耐及以合適方式表達自己想法;護士提供的工作坊及親子關係小組,令其家人及老師亦能更了解樂樂心理,助減輕照料病人的壓力。

近年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的服務需求增加,九龍西聯網新症平均輪候時間約96星期。除藥物治療外,長期護士介入治療可減輕醫生負擔,提升專科門診質素。醫管局因此在2018年推出兒童及青少年科「綜合模式護士診所先導計劃」,由護士制定符合病人需要方案,提早12個星期開始護理計劃,經醫生診斷後的病情支援和一系列輔助病人與家屬的心理健康服務。

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顧問護師陳潔萍(右)向樂樂媽媽(左)展示教導樂樂時的道具。(梁思行攝)

醫管局在2018年起於七個聯網推出綜合模式護士診所先導計劃,其中人口最多的九龍西聯網的葵涌醫院,提供大部分綜合護士診所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服務。透過計劃,病人可在見醫生前由專科護士進行評估;在醫生診斷後,護士持續跟進患者病情,提供病人過渡性服務,亦為照顧者及家人提供溝通工作坊,教導幫助病人即使出院後亦能正常生活。

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及輕度弱智的樂樂,在2020年升上中學後病情惡化、行爲轉差,不熟悉的環境,再加上青春期轉變令他感到焦慮、脾氣經常不受控,對一些特別負面字眼如「NO」、「 不能」或批評的説話,感到特別敏感而牽動情緒,會因周遭發生的事情不合心意而出手打人。

樂樂媽媽透過護士診所提供的家長工作坊,學懂運用道具去幫助樂樂舒緩情緒及解釋行爲。(梁思行攝)

樂樂媽媽:子參加計劃後覆診由每周延至相隔9周

樂樂媽媽說:「之前都冇試過咁,初時佢小五、六去睇私家醫生,之後升中開始大個咗知多咗嘢,知道自己跟唔上其他人,焦慮大咗……佢講嘢好差,唔識得去表達,一下子就會郁手。」中學升上特殊學校,她指老師都不懂得如何處理,「佢打完人會即刻講對唔住,會即刻喊,但佢忍唔到嗰吓。」

她特別指兒子對數目字「2」特別固執,「如出街食飯必須要搵2號枱坐……計數如果答案冇『2』又唔鍾意。」兒子很喜歡遊車河,但當巴士到站時沒有人上落,他又會很焦躁,曾經試過出手拍打坐前面的乘客。

樂樂半年内先後6次進入急症室,住院時間最嚴重是一次需要在明愛醫院留院2個多月,其後轉介至葵涌醫院護士診所,情緒漸漸穩定及有明顯好轉;從每個星期覆診見醫生,至今經過接受9個月護士診所服務後,現只需隔9個星期覆診。

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顧問護師陳潔萍解釋護士診所處理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病服務的過程。(梁思行攝)

用白豆黑豆教病童好與壞行為

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顧問護師陳潔萍指,自閉症小孩需要「視覺提示」,護士會將抽象的情緒以物件呈現出來,「畀佢哋知道原來我嘅行為係影響緊你、你會咁樣睇我,咁佢哋先會明。」她表示,護士會利用白豆和黑豆去教樂樂甚麼是好行為、壞行為,她憶述之前樂樂玩遊戲輸了發脾氣,護士給了一顆「黑豆」,他馬上不滿踢桌子,但後來慢慢接受到「輸了亦不要緊」,學懂只要深呼吸,能冷靜下來便可重新繼續遊戲。

樂樂媽媽說,參加護士診所工作坊後,她現在已懂得隨身攜帶「叻叻卡」,表揚樂樂有好行為,他便明確地知道自己的行為正確,會因此感到很開心,減輕焦慮。「陳姑娘會教我哋點做,自己都會開心啲……之前一見到佢整到人就會好大壓力。」她形容樂樂「以前覺得好頭痛,好似帶住個計時炸彈出街。唔知佢幾時會整到其他人,當你諗嘅嘢同佢唔同又會發脾氣。」

她指兒子經常行為失控後會問她「嬲唔嬲」,很緊張她的反應,如果她表示生氣,兒子隨即會更加暴躁。

葵涌醫院資深護師(精神科)唐文浩展示治療樂樂時所用的道具「白豆、黑豆」。(梁思行攝)

家長學校相互配合助康復

葵涌醫院資深護師(精神科)唐文浩負責家長工作坊小組,針對改善小朋友問題的技巧,設計社交故事圖書,利用實質的讚賞及個人化的道具,教導家長們如何與情緒病孩子建立優質的親子時間、如何運用讚賞去有效地鼓勵孩子。

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顧問護師陳潔萍進一步說,很多患者在住院期間透過藥物及護士協助,有能力穩定地處理情緒,但出院後會「亂晒大籠」、或因行爲問題而再次入院;而自閉症患者如樂樂,表達能力較弱,「其實呢個case都好難處理,不過比預期中好。因為大家去配合,學校又肯參與,媽咪又好肯去學,比預期(康復進度)好,已經一年冇搵我哋。」

醫管局早前曾透過問卷,訪問了在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期間曾密集地接受過服務的兒童及青少年病患的家長,了解父母在接觸護士診所前後的壓力指數轉變,其中84%父母感到壓力減少,另外14%反認爲壓力增加。陳潔萍解釋,當父母來到護士診所後,護士會更詳細地解釋孩子的狀況問題、將來會出現的情況等,當父母理解病情多了,擔憂亦隨之增加,或會令到他們感到有壓力,需要一段時間去接受。

護士診所會設計適合病人的「社交故事」及道具去配合兒童及青少年病患的需要。(梁思行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