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重建|市建局研搬市政大樓 轉移舊樓地積比 拓地下空間

撰文:梁德倫
出版:更新: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表示,正探討在九龍城舊區重新規劃,配合沙浦道重建項目,研究範圍從東面沙浦道一帶,涵蓋至西面聯合道的土地,面積約18公頃、涉及500多幢的樓宇和政府設施,當中超過一半的樓宇的樓齡超過50年。
他提到,研究發現該區的重建存在極大挑戰,將探討應用轉移地積比的概念,將規模較細、重建潛力有限的失修樓宇,轉移地積比至區內具高密度發展潛力的重建地盤,送出地積比的地盤在重建後可以改劃為休憩空間或社區設施;未來亦會利用「街道整合」將多個分散街區,整合成為較大和較完整的發展地盤,以減少道路空間;另亦會研究重整毗鄰九龍城市政大廈的賈炳達道公園的休憩及康樂設施,騰出土地以「一地多用」的模式興建新的政府設施綜合大樓,並善用地下空間,為街市販商提供上落貨、貨物存放以及泊車位等後勤設施。

市建局正於九龍城推展啟德道/沙浦道重建項目,去年10月已向業主出價,約9成業主已接受收購建議。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於網誌撰文,指正探討在九龍城舊區重新規劃,配合沙浦道重建項目,研究範圍從東面沙浦道一帶,涵蓋至西面聯合道的土地,面積約18公頃、涉及500多幢的樓宇和政府設施,當中超過一半的樓宇的樓齡超過50年。他說,要重新規劃及重建九龍城區,有極大困難,例如區內舊樓重建欠協調已有多座單幢樓、政府設施規模大重置需大量土地、區內有大量食店肆及小店難搬遷等。

韋志成指,將探討多個方法處理九龍城重建問題,包括轉移地積比、街道整合,以至「一地多用」的模式。

送出地積比地盤 可改劃休憩空間

他提到,可考慮將規模較細、重建潛力有限的失修樓宇,列作地積比「送出地盤」,將其准許的發展樓面,轉移至區內具高密度發展潛力的重建地盤,釋放土地的發展潛力。地積比轉移後,重建後可以改劃為休憩空間或社區設施,滿足地區的需要;而「接收地積比」的地盤則可以作較高密度的重建,增加房屋供應,同時利用地下空間,興建公眾停車場等設施,增加泊車位解決違例泊車所引致路面擠塞的問題。

韋志成亦提出,可將多個分散街區整合成為較大和較完整的發展地盤,以減少道路空間,更有效利用土地作發展,同時將其中的道路轉成為休憩空間和綠化行人專用區,維持該區「小街式」特色,實現該區成為小街飲食文化區,並加強與周邊地區的聯繫,令小區成為通往啟德新發展區的「門戶」。

搬九龍城市建大樓 一地多用整合政府社區設施

他又稱,市建局團隊上月曾到九龍城區議會與議員分享市區更新研究的初步結果,當時多位區議員提出可重整毗鄰九龍城市政大廈的賈炳達道公園的休憩及康樂設施,一方面提升設施的標準,亦可騰出土地,以一地多用的模式興建新的政府設施綜合大樓,用作搬遷區內的老舊社區設施,重置時更可一併將相關設施規格提升至現代化水平,惠及更多居民。

韋地成說,團隊正進一步研究有關建議,重置現有康樂設施及易地重置九龍城市政大廈等多項設施的可行性,初步估計重建後可提供的社區設施樓面是現時的3倍以上,並考慮善用地下空間,為街市販商提供上落貨、貨物存放以及泊車位等後勤設施,解決現時販商在路邊停車上落貨而引致交通擠塞等問題。當規劃方案研究工作較為成熟時,市建局將再到區議會徵詢意見。

+1

試行「小區復修」

此外,韋志成認為可在九龍城區試行「小區規劃復修」模式,為衙前圍道一帶不同樓齡、不同樓宇狀況的舊樓,提出針對性的維修方案。對於區內這些已經老化、有復修需要的樓宇,市建局除了向有關樓宇業主提供財政資助和技術支援,協助進行樓宇復修外,亦可研究協助業主為大廈外牆進行美化工程,鼓勵業主在進行大維修的同時,一併美化樓宇的外觀,為小區注入活力及地區特色,同時提升樓宇整體價值、宜居性和壽命。

至於未有即時復修需要、樓齡不超過30年的「年青」樓宇,市建局將向這類樓宇重點推廣進行預防性維修的各項措施,例如協助他們為其樓宇度身訂造一套合適的維修保養計劃,詳細列出大廈未來5至10年有需要進行的檢查及維修工程項目、所涉及的工程費用估算等,提升大廈保養的工作效率。市建局亦預告,會為區內未能滿足現今需要的公園、休憩空間以至行人路等設施,進行街道美化、公園翻新等活化工程,打破樓宇復修只限於翻新和改造私人樓宇的規限,全面改善整個地區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