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收費今公布 試驗住戶:廚餘多 配套不足 應設廚餘處理廠

撰文:李慧妍
出版:更新:

都市固體廢物收費討論多時,環境局今將提交計劃法案,並公佈收費詳情,預料參考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建議,三人家庭每月收費30至44元;工商業廢物每噸按量收費400至499元。
有環團成員參與垃圾收費試驗計劃指,家人被每月90元垃圾費嚇怕而提高回收及減廢意識,惟家庭廚餘量佔三成,難以節省垃圾費,若無配套設施處理,實難有成效。

垃圾收費預料三人家庭平均每月購買30至44元垃圾袋,環境局假設實施垃圾收費後減廢20%推算,則每月降至24至35元。(資料圖片 / 李澤彤攝)

環境局今日將就都市固體廢物收費計劃提交徵費詳情,預料參考早前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建議,收費機制,會分為「按袋」及「按重量」收費,大部份住宅樓宇會「按袋」收費,即住戶購買專用垃圾袋,待收集後交食環署處理;由於預計法案審議需時一年,立法通過後,社會約要一年至一年半準備,徵費計劃有望2019年下半年正式推行。

為了解情況是否可行,環境局去年五月資助非牟利機構和團體推行「都市固體廢物收費──社區參與項目」,於各類住宅及非住宅作試點,讓市民及早體驗廢物收費,從而制訂所需的籌備工作。

試驗計劃按環保署設計的家用專用垃圾袋,分為背心袋及平口袋,容量包括5、10、15及20公升;每月收費由22.5元至90元不等,即一個5公升袋徵費0.75元,最大20公升袋為3元。

以三人家庭為例,平均每月垃圾費為30至44元,每日開支為1元至1.46元,每人每日最多也是交0.49元。而「按重量」收費方面,主要適用工商界中,聘用私營廢物收集商將廢物直接送往堆填區或廢物轉運站。

袁穎欣(左)表示,廚餘佔家居每日垃圾量三至四成,惟沒有廚餘處理配套設施,望政府盡早落成廚餘處理廠。(李慧妍攝)

居住的葵涌新葵興花園的綠惜地球項目經理袁穎欣,於去年9月至今年3月有參加垃圾收費試驗計劃。袁的七口家庭,大部份垃級為中午、晚的剩菜、湯渣、生果皮,佔整體垃圾量三至四成,故每日要棄置一個滿裝的15公升垃圾袋,「屋企每晚煲湯,若將廚餘分開裝,其它垃圾就可改用10公升袋。」惟計劃限制家庭每月領取30個垃圾袋。她指,家中空間不足以添置廚餘機,屋苑亦缺少廚餘處理設備,希望政府能盡快成立廚餘處理廠。

她又指,初時家人選用最大容量每月收費90元的20公升垃圾袋,「發現垃圾費都幾貴,而且20公升袋比普通垃圾桶大很多,第二個月改用15公升後都夠用。」而家人收到每月模擬垃圾費賬單後,對回收膠樽等廢物意識有增強,「相信到真正收費時會有更多動力(減廢)。」袁穎欣又觀察鄰舍使用專用垃圾袋情況,「大家都是裝滿袋,未見過不夠裝,要用膠紙封口。」

綠惜地球項目經理袁穎欣指,每個家居專用垃圾袋設有最高容積線,便於市民捆綁好棄置。(李慧妍攝)
家用專用垃圾袋分為背心袋及平口袋,容量包括5、10、15及20公升,每個袋收費為0.75元、1.5元、2.25元及3元。(李慧妍攝)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表示,「提高垃圾袋收費能增加減廢誘因,大家習慣減廢後,垃圾袋開支便可減少,同時須加強執法。以2003年提高亂拋垃圾定額罰款為例,部門加強執法下,亂拋垃圾情況大為改善。」他續說,政府在收費初期可考慮向綜援、三無人士等,免費派發適量垃圾袋;而在法例實施過度期間,可成立減廢大使作宣傳教育,亦可在公共垃圾黑點適當設置CCTV監控。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認為,非法棄置垃圾情況不容忽視,可在公共垃圾黑點適當設置CCTV監控。(資料圖片 / 李澤彤攝)

參考其他地區垃圾徵費狀況,台灣台北市及新北市分別於2000年和2010年起,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住戶每月垃圾費由逾一百元台幣(約25.3港元),降至現時約三十台幣(約7.6港元),人均垃圾收集量大減七成;而韓國首爾於1995年起實施垃圾收費,最初非法棄置垃圾檢舉多達逾百萬宗,及後當地設立舉報機制,至2004年減少至13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