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財會】加辣後 首置名義入市比例急增至95%

撰文:李彤
出版:更新:
去年底加辣後,首置客入市比例大增至95%。(資料圖片)

自去年11月加辣後,市場出現投資者挾首置名義大手入市個案,惹避稅爭議。據政府資料顯示,住宅物業交易中的首置客入市比例,由去年持續不足八成,至加辣後急增至95%。

加辣後首置身份變「矜貴」

運輸及房屋局(運房局)今(31日)回覆社福界邵家臻就財政預算案的書面提問,內容引用稅務局的數字,列出過去五年住宅物業交易中,買家並非任何其他香港住宅物業的實益擁有人(首次置業者)的交易數目及比例。據資料顯示,由2013年至2015年間,首次置業者交易數目,每月約由1,467至5,784宗不等,佔交易總數比例的71%至84%,而2016年該比例更持續不足八成。

惟自去年11月,政府將從價印花稅劃一提高至15%後,購入第二套物業的成本大增,可獲豁免辣稅的首置身份,即時變得相當「矜貴」。稅務局數字顯示,2016年12月、2017年1及2月,首置客的入市佔交易總數比例明顯增加至93%至95%,即非首置僅不足5%。當中2月份3,875宗住宅買賣中,佔3,620宗屬首置客買入。

印花稅漏洞惹爭議

表面上,數字或讓人以為投資者比例已大減,惟事實上,近月一手市場接連出現不少買家以「首置名義」入市,巨額掃入多於一伙單位,如上月有首置客以1.5億一口氣買入啟德嘉匯15伙,甚至連前中聯辦官員亦以首置身份,斥千餘萬元買入兩伙港人港地啟德1號單位,令市場質疑印花稅漏洞、讓「首置名義」最終成為投資者的避稅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