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吊手岩殉職】攀山拯救每年近千次 前線:盼市民量力而為

撰文:邱靖汶
出版:更新:

消防總隊目邱少明於上月馬鞍山吊手岩搜救行動中,不幸墮崖殉職,成為2005年至今,唯一因非火警行動殉職的消防人員,引起外界關注山嶺拯救。據消防處、飛行服務隊及民安隊統計,過去3年出勤攀山拯救次數,每年都近1,000次,比2012年僅757次為多。
有前線人員直言,山嶺意外變得常見有3個主因,包括流行極限運動、不少市民欠訓練和裝備下嬉山嬉水,以及險要位置「打卡」,希望市民莫因好奇忽略安全,行山量力而為。

飛行服務隊在山嶺搜救行動的應召宗數較消防及民安隊多。(飛行服務隊圖片)

現時在本港,當報案中心接到有人在山上遇險的事故時,會按拯救任務性質,由消防處、政府飛行服務隊、民安隊山嶺搜救中隊處理;在需要時,更會跨部隊聯合行動,務求讓涉事者可盡快脫險。據該3個部門就攀山拯救的行動統計,去年3個部門共就此出勤909次,比2012年757次增約20%。而飛行服務隊出勤最多,如去年便有443次,可謂每日最少要為攀山救援出動1次。

明知山嶺存在危機,消防會盡力協助市民脫險。(資料圖片)

極限運動文化 山澗嬉山又嬉水

有資深消防人員指,近年多了傳媒及網上資訊報道行山遇險消息,提升公眾關注。而他直言近年涉及山澗、海邊石崖的意外變得常見,相信有2個主因,其一是與流行文化的極限運動有關,其二是不少市民在欠足夠訓練和裝備下嬉山又嬉水,極之危險,易生意外。

各部隊拯救員雖接受過專門訓練,但執勤仍有一定危險。(資料圖片)
民安隊成員奉勸行山人士量力而為。(資料圖片)

救人是職責不退縮 勸行山量力以為

民安隊亦設有山嶺搜救中隊,全員有168人。有15年搜救經驗的秦國樑及廖啟浩過去在訪問提到,有求助人者穿短褲、人字拖行山,也沒有地圖電筒等求生工具,秦國樑更提及部份市民的求救原因,「為咗影相要擺啲高難度『甫士』、去一些險要位置而沒有適當裝備,試過有人在獅子山為咗影相跌落去,嗰度跌落去就一定死。」當中廖啟浩更指「我哋工作係預咗喺惡劣環境,但你唔需要將自己暴露於惡劣中,唔好因為你嘅好奇心而增加其他救援人員工作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