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場新聞案|控方盤問突問梁天琦政治主張 鍾沛權稱不記得

撰文:劉安琪
出版:更新:

《立場新聞》被指有17篇文章涉煽動案續審,控方今(17日)繼續就第四篇,涉及梁晃維專訪的文章,在區域法院盤問前總編輯鍾沛權,控方指出梁在文中提及民族黨被禁等內容,認為《立場》提供了多一個平台讓梁講述其政治主張,並讓更多讀者看到。鍾回應說,《立場》的意圖非提供平台讓政治人物推銷主張,他認為公眾有需要知道他們的主張。

此外,控方提問時又突然問起梁天琦參選立法會的情況,並指梁天琦「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等,質疑有港獨主張,鍾表示不記得梁天琦是否支持港獨。辯方律師亦指控方問題扯得太遠。法官認為問題與案有關,但亦向控方指,鍾已稱不記得,控方亦不應再追問。

控方指《立場新聞》涉煽動另外17篇文章。(詳看下圖)

+15

控方:同道中人易接受梁的主張

主控官伍淑娟續就梁晃維的專訪作盤問,指梁自身的精神面貌,加上其提出的背景,同道中人「睇到就會好受」。鍾指控方已有「同道中人」的前設。伍重新提問指,常人角度看來,年輕人去到示威現場,覺得警暴真實存在,所以需要抗爭,該青年可能不曾接觸過梁的主張,亦會較容易接受。鍾表示,梁提出的主張非第一次出現,過去經常出現在網絡世界。控方再重申,與梁有類似背景,或認知接近的人,更加容易接受梁的政治主張。鍾說沒有此推論,他認為即使是同一條政治路線,每一個人的看法也有不同。

鍾:用編輯觸覺判斷政治人物是否真誠

伍又指,鍾曾多次提及只要政治人物若真誠相信其政治主張,便不屬煽動,遂追問鍾憑甚麼基礎,接受該些政治人物是真誠地相信其主張。鍾回應說:「你可以講係編輯觸覺。」並會根據政治人物的背景及言談等。鍾舉例指,當他感覺到投稿人提出觀點有隱藏議程(hidden agenda),並以此作為一個手段為隱藏議程服務,鍾會感覺到對方亦非十分相信其提出的主張,便可分辨他非真誠相信。

控方提問時突問起梁天琦「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政治主張,被辯方質疑超出盤問範圍。(資料圖片)

控方提及梁天琦質疑有港獨主張

控方又指,梁晃維在文中指本土派和香港民族黨有「咁好的政治理念」為何要遭壓迫,繼而問起梁天琦參選立法會的情況進行盤問,提及梁天琦「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等政治主張,質疑其有港獨主張,鍾則表示不記得梁天琦是否支持港獨。

辯方指控方問題超出17篇文章

伍欲繼續追問時,代表鍾的資深大律師余若薇提出反對,指控方已盤問鍾第12天,範圍已超出涉案的17篇文章「好遠好遠好遠」,認為控方問題不斷重複,雖然辯方過去未提出,但不代表同意控方的做法。伍回應說需要了解梁晃維的文章所言的事實基礎。法官認為控方提問與本案有關,但既然鍾表示不記得,控方就不應不斷追問。

控方:缺乏背景資料讀者會易接受看法

控方隨即質疑,讀者在完全沒有相關背景資料提供的情況,如文中提及「本土派之後被 DQ、領袖坐監、民族黨成個被禁」等的背景,讀者會好容易接受政治人物的看法。

鍾:讀者並非你講咩我就信咩

鍾說要明白政治人物非宗教領袖,讀者對於他們的說法要有個人判斷,並非:「你講咩我就信咩。」如果因官方不認同其主張,認為只要發表就會有人接受,政治人物就不應該發表。在此情況下,所有政治主張只可經過政府審查,鍾認為此做法會十分危險,因為這代表不會再有反對聲音。

控方認為立場提供平台讓梁晃維講述其政治主張

控方最後總結指,涉案文章通過鋪排, 更加令人接受梁晃維的主張,並提供了多一個平台讓他講述政治主張,讓更多的讀者可以看到,自然有更多人回應,亦會有更多人支持其主張。鍾認為客觀現實是有讀者便會留言,當中自然有人同意或反對,並強調《立場》的意圖非提供平台讓政治人物推銷其主張,而是認為公眾有需要知道他們的主張。

3名被告依次為:Best Pencil (Hong Kong) Limited、鍾沛權(52歲)及林紹桐(34歲),同被控一項「串謀發布或複製煽動刊物罪」。

案件編號:DCCC265/2022

鍾沛權自辯撮要。(詳看下圖)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