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要勤運動 AI程式助復康

撰文:王玥晨
出版:更新:

一旦不幸中風,即使患者保得住性命,之後仍有可能要面對各種後遺症,包括活動能力及認知能力受影響等。有醫生指,中風後首六個月是復康的黃金時期,病人應積極接受復康運動,提升身體機能及自理能力,之後亦要維持運動,減低復發及再次入院的機會。

復康運動助患者恢復活動能力

年輕中風患者吳凱琪(Kiki),28歲時到水上樂園玩樂,期間突然休克,送院後發現患有先天性血管畸形。她中風後出現多種後遺症,包括難以辨認人、視力模糊、記憶力減退、難以進食,無法自理,眼、頭、頸部都難以活動等。「當時我就如機械人般,要逐格移動身體,無力步行。」

為了恢復活動能力,Kiki積極尋找復康方法,初時會參加不同殘疾人士運動,包括乒乓波、羽毛球、射箭,劍擊,但其後發現這些運動講求即時互動,對於中風患者而言比較吃力。近年她開始接觸到AI人工智能復康療程,能夠鍛鍊深層肌肉。她指,應用程式會要求動作放慢,越慢就代表控制身體的力度要越使力,令身體血液循環更好。

左起:中風患者蘇少球先生、新健社主席梁景航先生、腦神經科專科黃家星醫生、東華三院醫療及健康科學學院高級臨床講師黃潔怡女士、中風患者吳凱琪女士。
中風患者吳凱琪女士正示範中風後復康運動。

中風後有機會患上不少後遺症

黃家星醫生指,患者於中風後五年内有機會仍受不同殘疾的影響。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黃家星醫生指,中風後有機會出現的後遺症包括吞嚥哽塞、腦水腫及失禁等,運動和活動能力、認知能力、注意力、記憶、痛感、知覺及情緒亦會受影響。「研究發現,超過兩成患者於中風後第18至30個月期間,需要再次入院。此外,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於中風後五年内,仍受不同殘疾的影響。」

病人出院後 鍛鍊依從性易下降

東華三院醫療及健康科學學院高級臨床講師黃潔怡女士指,復康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快速上升期,即中風後第1至6週,是功能恢復的最佳時期。這時患者大多仍然住院,在醫護人員的指導和監督下,對康復治療的依從性較高,對復康鍛煉亦有信心,復康效果顯著。

第二階段則是緩慢下降期,即中風後第6至21週,這時多數患者已出院,而大部分人家中都沒有復康設備,因此患者對復康鍛煉的依從性開始下降。第三階段是穩定期,即中風後第21至24週,此階段的康復效果不如以前明顯,患者的依從性不高,並開始習慣中風後的生活方式,如不改善,可能會出現新的健康問題。

AI復康APP 助病人維持運動

近年本港引入為中風患者度身編訂復康療程的流動應用程式,輕度及中度中風的患者在照顧者的陪同下,在家中透過AI人工智程式,輔助進行復康運動,以更精準的方法訓練需要復康的部位,提升患者的依從性。AI亦可即時根據患者的動作評分,增加復康運動的趣味,病人使用前應接受醫生或物理治療師評估。

為了評估使用成效,新健社正招募中風患者進行研究,參加者需使用AI人工智能復康療程應用程式三個月,研究人員將會分析參加者在使用應用程式後的身體機能變化。

(資料及相片由客戶提供)

hotline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