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大嶼山保育基金正接受申請 承傳獨有自然及歷史文化

撰文:王玥晨
出版:更新:

大嶼山有水底古村?「瀨鑊邊」是水口傳統食品?大嶼山是香港最大的島嶼,擁有豐富的天然及歷史文化資源。政府於2020年設立了10億元的「大嶼山保育基金」,推動和支援大嶼山的保育工作,三輪申請共批出46個項目,涵蓋不同的自然生境和動植物、鄉村活化、鄉村傳統、歷史文化、保育推廣等範疇,項目亦遍布大嶼山南北多個地點。
攝影:黃寶瑩

46個獲資助項目涵蓋自然及文化保育多個範疇

大嶼山豐富的自然、歷史、文化資源,透過保育工作,推展可持續大嶼。

「我們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大嶼山保育基金』。隨著愈來愈多的項目完成,我們便能更有效地向市民展示基金的成果,藉以提升社會對於保育大嶼山的認識,並將此理念付諸實行。最終目標是保育當地重要的生態和物種,傳承大嶼山的文化和傳統,實現可持續發展。」大嶼山保育基金諮詢委員會主席梁美儀教授道。他提到兩個有關水口的項目,均能促進保存大嶼山的文化和生態特色。其中香港觀鳥會的「山海之間—水口自然保育管理計劃」,通過不同的生境管理和復耕工作,改善現存的沼澤濕地,並利用多樣化的生境吸引鳥類和其他生物在這裏棲息及繁殖。

另一個資助項目是由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負責的「重塑水口:以建築修復、文化保育和村民合作社開拓大嶼南可持續鄉村活化」。計劃共有三部分,包括修復鄉村歷史建築、保育鄉村文化傳統、以及建立由村民主導的合作社,當中修復的兩間舊建築讓公眾了解水口昔日文化,包括傳統食品「瀨鑊邊」。「水口『瀨鑊邊』的特色是村民以在泥灘上捕獲新鮮海產品如魚、貝類煮湯,再在鑊邊酹下米漿,待其成形後伴湯進食,充分體現了南大嶼沿海村落具有漁業農業的特性。」

水口不但保留有沼澤濕地自然風貌,還有值得保育的鄉村文化歷史。
「重塑水口:以建築修復、文化保育和村民合作社開拓大嶼南可持續鄉村活化」項目,利用經修復的舊建築介紹水口昔日的傳統文化。
大嶼山保育基金諮詢委員會主席梁美儀教授(中)、成員符展成先生(左)、成員陳潔茵博士(右)。

諮詢委員會成員陳潔茵博士重視環境研究,她提到長春社的「綜合環境及人文角度去探究大澳紅樹林的功能」研究項目是本港首個探討紅樹林與人文生活關係的研究。透過分析泥土、 水質以及動植物樣本、以及當地居民的訪談結果,為大澳和紅樹林的保育工作提供寶貴的科學數據。另一位成員符展成以註冊建築師的角度,分享香港浸會大學「埋藏在水下的大嶼山故事 - 石壁傳奇」的研究項目。於60年代初,政府為紓緩食水荒,選址在石壁鄉闢建水塘,水塘底部正是村落所在。項目研究團隊搜集了石壁鄉的文獻紀錄 、歷史照片、影像及口述歷史等,並應用嶄新科技,重現石壁鄉昔日的面貌和文化歷史。

大澳獨特的水鄉風貌與文化,吸引不少本地或海外旅客,做好保育對這片土地至關重要。
在大澳的紅樹林,可以找到全港近九成品種的紅樹。而紅樹林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若只是鳥瞰石壁水塘,怎都猜不到底部曾有村落。
石壁水塘底部的村落歷史遺址,在旱季時便會露出水面。

無償工作充滿意義 樂見保育工作成效

諮詢委員會由學者、不同界別專家、當地區議員等組成,每位均是不受薪的「義工」。梁教授笑言,雖然工作量大,但也是值得。「委員會彷彿是一個大家庭,共同努力建設香港,非常榮幸有份參與其中。最初我們曾擔心當地居民或土地擁有人未必願意合作,但是過去三年中,我們看到愈來愈多人積極參與,甚至主動作出建議,成果令人振奮。」

在保育大嶼山的項目上,大嶼山保育基金諮詢委員會委員一直不遺餘力,推動大嶼山保育工作。

陳博士亦認同委員會工作充滿意義,「大家的目標也是為香港、為大嶼山的保育工作做出貢獻,同時也希望為我們的後代帶來更多機會,承傳香港獨有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符展成則打趣地說,作為一個「無糧」義工,加入委員會最大的吸引力當然是好玩。他熱愛行山,擅長以不同的方式欣賞大嶼山,亦期望提升社會對於保育大嶼山的關注。他認為基金的工作有利大嶼山以及香港未來的城市化發展,「大嶼山在未來是個戰略性位置,不但擁有國際機場與海外連接,亦有港珠澳大橋連接珠海。基金項目包括探討城鄉、自然與文化的融合,符合現今可持續城市規劃的大趨勢。」

「大嶼山保育基金」正接受第四輪的項目申請,以資助合資格團體在大嶼山推展保育和有關項目。「保育管理協議項目」的申請截止日期為2024年3月28日下午5時,「研究項目」和「教育和參與項目」的申請截止日期則為2024年2月29日下午5時。

(資料由客戶提供)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