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0載・政壇風雲】管治每況愈下 陳太斥僅以忠誠作用人標準

撰文:李彤茵
出版:更新:

1997年7月1日凌晨,由布政司過渡成為特區政府首位政務司司長的陳方安生,帶領第一屆政府二十三名主要官員上台宣誓,邁進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新時代。當時,她充滿憧憬,亦充滿信心。今日,陳太依然視帶領公務員團隊平穩過渡為一生的榮幸,但看著回歸20年來,政府管治一直走下坡,她倍感失望,亦倍感痛心。這位「香港良心」接受《香港01》專訪,直斥政府管治崩壞,其中一個主因就是以「忠誠」作為用人的唯一標準,以致港人引以傲的公僕團隊被侵蝕。她反問:「今時今日有多少局長是好典範」?

陳方安生稱,能夠帶領公務員平穩過渡至特區政府,是她一生中的榮幸。(盧翊銘攝)

20年前在灣仔會展舉行的香港主權交接儀式,象徵著香港正式回歸祖國,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憶述當年她百感交集,認為能夠帶領19萬優秀、高士氣及高效率的公務員平穩過渡至特區政府,是她一生中的榮幸。

她説,在回歸初期雖然有些憂慮,但對一國兩制仍然抱有很大期望,尤其當時中央官員嚴格遵守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當年的新華社(中聯辦前身)主任,特別是姜恩柱,從來沒有過問香港內部管治,因為他十分尊重《基本法》,基本法》第22條列明駐港機構不可干預香港內部管治,所以最初幾年,市民漸漸對中央、一國兩制有信心」。不過,廿年過去,情況明顯出現180度變化,一國兩制白皮書、中央主動釋法,以至人大831框架等,陳太形容是中央用種種言行削弱一國兩制,亦令港人慢慢難以信任北京,而中央亦採取著「你唔聽話就變本加厲,管得更加緊」的態度。

多年來,陳太被左派標籤為「港英餘孽」,她認為有關說法並不公道。(盧翊銘攝)

這種高壓管治手段更直接衝擊着公務員團隊。陳太稱,以往公務員隊伍備受市民尊重及支持,但如今管治質素不斷向下滑,正正是聘請及任用公務員時出問題,她直斥現在港府任用官員再不是用人唯才,而是以「忠誠」為大前提,「回歸之前公務員團隊憑的是自己的能力、才幹、社會地位、核心價值及操守,但今時今日你見到,委任局長是用甚麼準則?才能?公信力?還是忠誠?」陳太稱,現時的公務員士氣低落,原因是他們都期望會有一個好上司作榜樣,但「你時時著重忠誠,不理會是否有能力勝任,自然管治愈來愈被削弱」。

今時今日你見到,委任局長是用甚麼準則?才能?公信力?還是忠誠?
陳方安生

說著、說著,陳太不禁談到多年來外界對她的抨擊。回歸初期,左派人士不時標籤在殖民地政府工作或培育出來的高級公務員、立法局議員等人為「港英餘孽」,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吳康民更曾撰文點名陳太是「不可輕視英國在香港的潛勢力」,而且是這股潛勢力的「第一梯隊」。陳方安生認為,這樣的批評是對所有公務員不公道,「不論回歸前後,我們服務的對象永遠都是香港人」。

面對「港英餘孽」的標籤、勾結外國勢力的指控,陳太強調自己任何時候都是站在香港那一方,「回歸前,許多時候香港的利益與英國政府未必吻合,當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一定站在香港人那邊,很多時候都有跟英國政府爭論」。直到回歸亦如是,她所做的都是為了維護港人的核心價值,而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近日要求公務員要是愛國份子的言論,正正衝擊著公務員政治中立的地位。

我記得回歸前,中央特別希望我們這些公務員,多點外出講解一國兩制對香港的好處,多點遊說國際社會在香港投資沒有問題,點解突然間又說我們勾結外國勢力?
陳方安生

展望將來,陳太寄望下任特首林鄭月娥可以培養真真正正的團隊精神,讓公務員覺得被重視,「令公務員、局長級官員覺得他們有份參與,大家覺得同坐一條船,大家都是為香港人服務」,同時希望中央在面對不同聲音的時候,不要急於為對方扣上「不愛國」的帽子,否則只是不斷製造矛盾及分裂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