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制即棄塑膠丨「走塑」替代品成主流 新例對市民生活影響有限

撰文:王玥晨
出版:更新:

近年來很多科學研究都發現塑膠污染無處不在,由於塑膠難以分解,破碎後成為微塑膠,不但破壞生態環境,甚至危害人類健康,科學家已在人的血液中發現微塑膠。因此愈來愈多人開始反思使用塑膠產品的行為,當中不少人開始加入「走塑」行列,支持綠色生活。
因應「走塑」已成為國際間的共識,為從源頭減少使用即棄塑膠,香港將於4月22日起開始管制即棄膠餐具和其他塑膠產品,鼓勵更多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選用可重用的產品或非塑膠的替代品,達致源頭「減塑」,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綠色未來!

「走塑」成大趨勢 替代品漸成主流

相信大家於日常生活中都曾接觸到各種可重用的產品,或以軟木和植物纖維等非塑膠物料製造的替代品產品,例如雨傘除水器、木或紙軸棉花棒、竹籤及木牙籤等,表示社會各界均意識到「走塑」的重要性,而它們亦逐步取代市場上的塑膠產品。

政府在制定管制計劃時已充分考慮社會的實際情况,例如視乎市場是否已有成熟的替代品,才禁止業界銷售或供應膠柄棉花棒、雨傘袋、食物膠籤及膠牙籤等塑膠產品,藉以希望從售賣和供應的源頭入手,避免對市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

用完即棄破壞環境 向即棄塑膠產品說不

一些室內場地在雨天時都會為市民提供即棄雨傘袋,有組織估計每年雨季港人使用1,300萬個雨傘袋。一個雨傘袋平均使用不到30分鐘,卻要花上數百年去分解。若然大家平日能善用雨傘除水器或自備可重用雨傘袋,便能減少使用塑膠產品。

有組織估計每年雨季港人使用1,300萬個雨傘袋,用完即棄對環境影響甚大。

另外,環保團體調查指出,2018年中秋節後,每個家庭平均丟棄41.77支熒光棒,估算香港丟棄超過4,000萬支熒光棒。值得一提的是,熒光棒難以回收,若熒光棒裂開,濺出的有毒物質接觸到皮膚或不慎吞下,有機會引致各種身體不適,更會污染土壤與水源,破壞環境。

熒光棒難以回收,若熒光棒裂開,濺出的有毒物質有機會引致各種身體不適,更會污染土壤與水源,破壞環境。

除了即棄雨傘膠袋與熒光棒外,生活上的非必需品如氣球棒、充氣打氣棒及派對帽的銷售和供應同樣會受到管制。大家不妨考慮市場上提供的可重用或非塑膠的替代品,同樣可以營造節日氣氛,歡度一個綠色佳節。

大家不妨自製可重用的環保節日裝飾。

借鑑其他地區經驗 迎接「走塑」時代

近年來,各地政府紛紛加快推行減少塑膠的措施。例如內地於2020年年底起,已禁止生產和銷售發泡膠餐具和膠柄棉花棒。澳門則已先後禁止進口發泡膠和即棄塑膠餐具。歐盟早在2019年通過了《單次使用塑膠指令》,並於2021年7月起禁用了10種單次使用塑膠產品,其中包括膠柄棉花棒等產品。西澳洲政府已於2023年2月起禁用膠柄棉花棒等產品。南澳洲政府則於2022年3月起禁售多種即棄塑膠產品。處理塑膠污染問題是全球大趨勢,是次管制標誌着香港的「走塑」工作步伐踏入一個新的里程碑。

新例對市民生活影響有限

初時市民對管制不甚了解,坊間甚至謠傳所有棉花棒、膠柄牙線棒、牙縫刷均於管制範圍之內。有見及此,政府已在社交媒體及時澄清。管制即棄塑膠的相關條例只規管商戶,市民於4月22日管制實施後,仍可使用木或紙軸棉花棒、膠柄牙線棒、牙縫刷等,不會對大家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

港人近年開始關注「走塑」,並於日常生活養成減少使用即棄塑膠的習慣。管制即棄塑膠產品的新法例目的旨在推動「走塑」,讓市民更積極地選擇較環保的生活方式,守護我們的下一代,實現永續生活!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