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只是「ABC」不足夠 符合擔當特首的「絕對標準」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社會對特首寄望甚殷,要求他能於短期內解決社會尖銳對立、矛盾嚴重等問題;若然施政無法立竿見影,蜜月期過後也必會變得舉步維艱。這種結果將會是香港的不幸,社會撕裂亦無法避免。

 

特首選舉戰鼓將鳴,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雖未斬釘截鐵表明參選,但其參選意向已相當明顯。

社會現時傾向把潛在候選人與梁振英比較,認為只要優於梁就是可接受的人選,也就是所謂的「Anyone but CY」(非梁即可,簡稱「ABC」)。《香港01》一再強調,梁振英已然失去市民的信任,連任只會更撕裂社會,理應知所進退。但對於特首候選人的期望,我們卻不能只以「兩害相權取其輕」做唯一標準,「ABC」在情緒發洩還可以,但沒有人真正會以為除梁振英外,誰人都可以當特首吧。

香港需要有遠見、懂變通和具領導才能的領袖,帶領我們走出社會困局。當此大任者須具創新的視野、果決的謀斷,能大刀闊斧改革經濟結構、如履薄冰地修補社會矛盾、不亢不卑地維繫中港關係。就是說,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能調和各方政治勢力、守護社會整體利益的協調者、政治家。

我們認為,曾俊華若真的有意參選,應盡早明確表態、發表政綱、籌組管治班子,使港人可按其實質的政策主張和管治理念判斷其是否合適人選。如果純粹根據曾俊華過往的施政表現來看,他並不符合出任特首的條件,市民不會因為他賣弄高明的公關手段,利用市民對梁振英的不滿「搏懵」成為替代者,而忘記了他一直忽視市民需要,只知道做個「守財奴」,差不多所有財政政策都是符合商界需要。倘若他不能改變這種觀感,市民怎樣能夠考慮他?

「雙曾配」說法甚囂塵上

曾俊華一直被視為特首的「潛在參選人」,但回溯其就參選的表態,可謂幾經嬗變。自2015年亞投行會議,國家主席習近平主動與曾握手,已有論者指曾獲欽點,這當然是穿鑿附會,毫無根據,曾俊華本人亦矢口否認。及至今年四月,曾仍強調「無計劃參選特首」。惟隨着選戰迫近,曾的意向便愈加明顯。7月29日於電台節目中,當主持人問及什麼會驅使曾改變初衷參選特首,曾強調自己過去並無否認參選特首的可能性,並表示雖然明白特首是一份十分「惡做」的「衰工」,但「如果能貢獻香港,我願意做。」這等於向港人揭開其是否參選的「謎底」。

自曾俊華表示「願為港貢獻」後,曾鈺成即表示他是理想人選。社會有意見認為,曾鈺成替曾俊華鋪橋搭路,兩人或已結盟,「雙曾配」的說法甚囂塵上。論者認為曾鈺成有機會在曾俊華政府中出任行政會議召集人;曾鈺成未曾出任過政府要職,這個安排或許是比他親自「披甲上陣」更為合理。更重要的是,曾鈺成是民建聯創黨主席,若得其襄助,曾俊華無異於得到民建聯不少成員支持。

商界「挺曾抗梁」屬意料中事

此外,商界亦會支持曾俊華出選。早於曾蔭權年代,政府施政已頗偏重財團利益,曾俊華作為曾蔭權的親信,與商界更是合作無間。曾俊華獲習近平「禮遇」後,更有不少商界翹楚公開支持他出選特首。我們亦不應忘記,商界於上屆特首選舉中,幾乎全屬「唐營」,這次再謀結合、「挺曾抗梁」,也屬意料中事。

較諸梁振英,曾俊華也許更能修補行政與立法關係。泛民中人認為,在不少議題上與曾俊華均有可商量的餘地。泛民對曾俊華與梁振英的態度南轅北轍,這可從九名泛民議員支持16/17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及發表正面評語得見,較諸他們於特首答問會中與梁振英針鋒相對,態度迥異。

以上種種都是曾俊華比梁振英優勝的地方,但這只能證明曾符合「相對標準」,他還須合乎「絕對標準」才值得市民支持。所以,曾俊華必須盡早讓香港人知道,他除了肯定不是梁振英,更重要的,是他要知道香港社會面對的挑戰和根本問題;為什麼香港市民對梁振英會不滿到如此田地;自己有沒有決心不犯上同樣的錯誤。

若循曾俊華過去的政績判斷,他任內經常低估財政盈餘,更未能善用巨額盈餘和儲備,被譏為「守財奴」和「估錯專家」。亦有意見認為,曾誤判盈餘是策略性的,以為他的保守理財觀念護航。但社會現時正值「用錢之際」,政府須針對社會不少的結構問題,發揮其財富再分配者的角色,以及適切地投資將來,推動社會轉型。

香港經濟現時正值關鍵轉型期,特首必須帶領社會前進,特別是推動知識型經濟的發展。香港的資訊科技業發展遲緩,曾俊華卻未有調撥資源以協助科技與創新行業,令香港錯失不少發展良機。我們曾提及,香港現時面對的不少問題,都源起於社會缺乏高增值的行業(如資訊科技業、創意工業),致令本地人才不願留港發展。政府雖然成立創新及科技局,但具體應如何協助業界,目前仍未有方案。擺在眼前的事實,是產業結構改革失敗令年輕人欠缺上流的機會。今日香港貧富懸殊愈趨嚴重、社會矛盾日益尖銳,都跟政府長期沒制定產業政策、就業和提升收入政策大有關係。

曾俊華手握政府財政大權,本該善用財政資源,妥善分配社會財富,但未見他切實着手解決社會的深層次矛盾,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都需要政府財政政策介入,更沒有改變香港經濟結構,實在令人失望。

曾蔭權競選連任特首時的口號是「我會做好呢份工」,反映精英官僚抱着「打工仔」心態管治社會的弊端。(資料圖片)

「精英官僚」無社會公義概念

香港的公務員素來被社會視作精英,曾俊華是現時政府的第三號人物,應是精英中的精英。然而,殖民地時期的「公務員神話」今天還有意義嗎?當時的政府透過「行政吸納政治」把社會精英納入政府,以維護殖民統治,但今日的香港已非殖民地,它需要的,是新一代的公務員,而有能力和有責任的特首,正是新一代公務員出現的前提。殖民地時代,一流的大學畢業生都加入政府,而政務主任更是精英中的精英才能出任。這群「精英官僚」的最大特徵是,在英國人面前是稱職和乖巧的執行者,在社會普羅大眾面前卻是傲慢的「官僚」,他們並無「社會公義」的概念,所有有利於社會的施政,都是「施予群眾」而非「服務社會」。特區政府今天仍將全民退保,當做扶貧政策一部分,就是這種心態的反映。曾俊華出身政務主任,長期身居政府要職,自難置身事外,擺脫「傲慢精英」的負面形象。

首任「公務員特首」曾蔭權有執行力但欠缺願景,他競選連任時的口號是「我會做好呢份工」,反映精英官僚抱着「打工仔」心態管治社會的弊端。無獨有偶,曾俊華也用「衰工」、「惡做」形容特首一職,與曾蔭權可謂同出一轍。但現時的香港需要的,卻是具視野、願景的領袖,行政長官不是一份「工」,更沒有「好工」和「衰工」之分,特首的職位是政治家為社會和人民服務的平台,不要將一份神聖的工作當作只為賺錢餬口,更不要認為可以飛黃騰達。香港的政治社會文化,從來就把前途和金錢掛鈎,不願意對未來做出想像。如果特首也抱着這種「多做多錯,少做少錯」的謀生心態,又如何為香港籌劃偉大的前景?

在政治層面,所有候選人都無法迴避政改、行政立法關係、以及與各種新興激進政治勢力的關係。政改及行政立法關係的發展,端視九月立法會選舉的結果,但如果特首能夠掌握更大的靈活性,會較容易緩解衝突。處理新興激進政治力量是一項複雜工程,將真正考驗特首的政治能力。

張德江去年5月來港出席「一帶一路」高峰論壇。(資料圖片)

預算案闡述「本土理念」 博取市民歡心

很多香港市民不願看到像梁振英、唐英年、曾蔭權、董建華這樣的人當特首。任何競逐這個職位的人都要證明他與這些人不同,才會得到市民的認同。梁振英的缺失眾所周知,特別是他與多方關係惡劣。在他管治下,行政與立法關係繃緊,他輕視立法會的態度,惹起泛民(包括溫和與激進派)與建制的普遍不滿。他玩弄政治的伎倆令市民生厭,部分逆民意而行的政策更使其失去香港人的信任。目前香港社會需要凝聚力,曾俊華有能力準確把握社會脈搏是其一大優點。他在《財政預算案》中闡述「本土理念」,博取市民歡心,多次公開支持本地運動員,定期更新網誌,投網民所好。此外,他在每年的《財政預算案》「派糖」,亦為他短暫博得部分市民歡心。但單憑這些,並不足以讓我們支持曾俊華出任特首。

即使曾俊華只在ABC成為社會共識下成功當選,他與傳媒、社會的蜜月期將會是短暫的。

社會對特首寄望甚殷,要求他能於短期內解決社會尖銳對立、矛盾嚴重等問題;若然施政無法立竿見影,蜜月期過後也必會變得舉步維艱。這種結果將會是香港的不幸,社會撕裂亦無法避免。

首三任的特首施政千瘡百孔,削弱特首一職的權威性。董建華上任後首份民調評分為64.5,但離任時只有36.2;曾蔭權首份民調評分高達72.3,但離任時只有39.2;梁振英甫上任只有52.5,更不消兩年就跌至38。由此可見,如果曾俊華無法及客觀認識市民對特首的期望和現實要求,所有對梁振英的指控,都將會成為對他的指控,他只會成為梁振英第二,公關技巧最後就只會被視為「語言偽術」。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