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醫療專業應該尊重專業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近日,本地新冠肺炎疫情稍見紓緩,確診數量回落,另一方面,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亦於上周五(8月21日)宣布,下月將正式推行自願參與的「普及社區檢測計劃」,呼籲市民踴躍接受檢測。不過,打從政府官員表示有意推行全民檢測計劃以來,香港社會上不斷有人對此舉作出各種揣測,甚至接連出現各種關於「收集港人基因資料」、「輸送利益給予內地機構」等的陰謀論,這些本來只是欠缺真憑實據的無稽之談,豈料一些醫療專業人員居然利用自身知識和地位來加持這種荒謬言論,試圖打壓已經在不同國家和地區證明有實際防疫效用的全民檢測計劃。

其實,政府推行全民檢測計劃與否,乃是一個公共衞生政策問題。奇怪的是,近期質疑全民檢測計劃的人許多都不是出身於相關專業,譬如新民主同盟成員譚凱邦、范國威及中西區區議員黃永志等人示威抗議由華昇診斷中心收集樣本進行檢測,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他們全部都沒有關於醫療、傳染病學、檢測或其他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及經驗。這些人面對公眾侃侃而談陸、港專業資格認證制度差異與實驗設施安全問題,旁人頂多簡單地付諸一笑、置之不理,但同一番話假若出於醫療專業人士之口,影響力與可信度就不能同日而語。

專業制度發達素來是香港的傳統優勢,這也是為什麼《基本法》第142條容許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繼續保留原有專業制度及自行制定各種專業資格的評審辦法,然而,這個「專業」之貴正在一個「專」字,專擅不同行業的人必須各守本份,利用一己專業知識協助解決市民疑難,別妄加干涉不屬自身專業範疇的事務;並且,各個專業之間互相尊重,才能真正發揮香港專業制度的優勢。當新冠肺炎疫情長期肆虐,社會無可避免需要提高對本地醫療領域的依賴,反而令個別相關專業人士變得意氣風發,甚至還在公共政策及其他無關醫療的問題上指手劃腳起來。

新民主同盟范國威等人,到醫管局外抗議中央檢測人員來港。 (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術業有專攻 勿越俎代庖

感染病毒的患者要留院接受治療,具體採用什麼臨床治療方法或服用什麼種類的藥物,這當然要由醫療專業人士處理,可是,說到公共衞生資源如何分配、社區防疫措施怎樣執行,這些則是公共衞生政策學者及流行病學研究者的問題。畢竟一位醫生對着病患,可能懂得如何用藥減輕病人的痛苦、紓緩患者的病情,但若問他這些病患究竟是從什麼途徑染病,搞不好可能後者還比較清楚自己的狀況;至於整個社會能做什麼安排,以減低病毒傳播風險,更加是超越了大部份醫療專業人士應有的知識範疇,向一位醫生提出這問題,得到的答案可能不比問平常人靠譜多少。

況且,就算同屬醫療專業成員,當中也會進一步細分不同的醫學專科類別,而屬於不同專科分類的醫生對不同疾病、學科的知識深淺也有高低之差。內外全科家庭醫生判斷病人情況嚴重,便要將其轉介給其他專科醫生跟進,而擁有泌尿外科學位的名醫,即使面對某些罕見內科頑疾,恐怕也會束手無策……我們不是批評這些醫生不夠專業,而是指出他們要熟知自身能力的局限,不插手干預應該由其他人負責的範疇。出於同樣道理,在防治新冠肺炎上,並非每個醫療專業的人都是權威,我們可以放心聽信那批長年研究傳染病的專家意見,卻不能夠接受別有用心之人打着醫療專業名號魚目混珠。

其中最值得我們留意的是,個別人士假借醫療專業身份越俎代庖,肆意批評、抹黑政府防疫對策,例如近日政府打算招募醫療相關學系學生協助處理全民檢測計劃採樣工作,本身是醫生的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郭家麒便立馬出來危言聳聽,指稱採樣人員受訓不足可能弄傷檢測者、檢測場地人流密集可能成為播毒源頭等等,然而,類似的醫療事故與傳播病毒風險在一般診所中明明同樣存在,像郭家麒那樣片面強調全民檢測計劃推行中途有機會出現的情況,而又不提出什麼有建設性的替代方案,此等言論客觀來說僅能引起市民恐慌,不去接受檢測,對於防疫、抗疫毫無幫助。

不過,本地醫療界別日前倒是有一件事情表現得相當「專業」,那就是呼籲提高他們協助政府抗疫的收入。事實上,早在政府宣布要引入內地專家協助推行全民檢測之前,就有醫療專業組織刻意唱淡相關安排的可行性,並另行倡議透過「醫療券」項目來資助市民購買本地私營醫療市場的病毒檢測或其他服務,其客觀效果只能是想增加私醫利潤。近日更有人表示因為私家醫生在公院兼職時薪已達1,000元,故此揚言參與全民檢測的私醫酬金應該加倍到2,000元,可見起碼在為同行謀求利益一事之上,醫療界別來到今時今日依然未改它的「專業」本色。

(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專業非私伙 當回饋社會

這種只在牽涉切身利益之時才維持「專業」的態度,《香港01》一直嗤之以鼻。正如去年香港社會熱議放寬海外專科醫生實習限制,希望藉此增加醫生人手,減低市民就醫成本,但在討論過程中,最大阻力竟是來自代表本地執業醫生利益的醫療專業組織,他們辯稱保留海外醫生實習門檻是要維護香港的醫療質素和病人權益。當時,我們毫不諱言地拆穿這群人假「專業」之名、行保護之實的西洋鏡。豈料事隔約一年多,醫療專業保護主義再次重現我們眼前,這回相關人等甚至將去年還會掛在口邊的社會福祉、病人權益云云完全拋諸腦後,直接索取回報,難免令人覺得貪婪難看。

專業的英文「profession」的詞源是拉丁語的「profiteor」,後者看上來跟「謀利」(profit)近似,卻無任何關係,相反,其本義是「認可」、「公布」和「義務提供」。醫生或其他醫療界從業員能夠作為一項專業立足於香港社會,並獲廣大市民尊重和接受他們收取高額診金作為回報,除了因為每個人生命必然經歷生、老、病、死之外,更重要是我們認可他們真的秉持和實踐「救急扶危」的崇高目標。假若「專業」成員去到關鍵時刻仍將自身利益置於首位,不願放下身段回饋社會,他們或許不應該公開自稱「專業」人士,而是承認自己是販賣服務的「投機商」(profiteer)。

世界醫學會《醫學倫理國際守則》列明「醫生不得被個人利益或不公平的歧視左右其判斷」、「醫生必須致力為病人及社會的利益善用醫護資源」,作為一般醫科生畢業誓詞的《日內瓦宣言》也說「作為一名醫療工作者……我將患者的健康與幸福作為我的首要顧念」、「我將不容許有年齡、疾病或殘疾、信仰、民族、性別、國籍、政治黨派、種族、性取向、社會地位或其他任何因素的考慮,介於我的職責與患者之間」,相信每位醫療專業成員對此都耳熟能詳。我們期望本地醫護界能秉守這些原則,專心致志協助社會防疫、抗疫,而非將專業知識或地位浪費在錯誤的方向之上。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8月24日出版的第228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

你亦可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