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 挑戰我們的資本思維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上周,在內地、香港及美國上市的中資企業股票被集中拋售,導致內地與香港股市經歷了近期最嚴重的跌浪,恒生指數於上周一和周二(7月26至27日)連續兩天錄得逾千點跌幅。觸發這次中概股拋售潮的是中央政府推出的一系列經濟改革和監管措施,遠因包括自去年開始對騰訊、阿里巴巴等平台經濟所推行的反壟斷調查,以及早前滴滴出行無視警告赴美上市而被全面整頓;直接的導火線則是近期中央就義務教育推出「雙減」並規範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的政策文件,以及針對如美團等外賣速遞行業的勞工福利待遇作出規管的政策文件。

中央連續重拳出擊,無疑令市場和投資者感到震撼,進軍內地市場已久的香港中原地產創辦人施永青也表示部份政策令商界感到「心寒」。資本之所以感到不安,是認為中國政府對於企業的監管與規範愈來愈多,這無形中提高了他們投資中國市場的風險,因為今天看起來好像很吸引的公司,也許有朝一日會成為政策監管和整頓的對象。資本重視投資回報,而回報的其中一個範疇便是可預期性。

確實,資本如果認為對中國政策無所適從,那自然地便會對近期的重拳感到害怕。然而,中國政策真的是無所適從嗎?還是只是有一部份人長久地誤會了中央政府和中國經濟發展的邏輯,才使自己的期望愈見落空?

中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觸發教育股股價大跌。(資料圖片)

改革開放曾經讓人覺得社會主義已死

這一切得從四十多年前中國的改革開放講起。從1978年鄧小平提出「對內改革、對外開放」起,中國走上了一條與以往很不一樣的發展之路。中國開始在深圳建起了經濟特區,解放公營經濟,開放民營企業,吸引國外資金和企業進駐內地。1990年底,上交所與深交所成立,國企民企等相繼上市,資本開始進入中國。時至今日,內地經濟蓬勃發展,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由以往的貧窮社會發展成小康社會,而中國股市更成為繼美國股市後交投最熾熱的市場。

改革開放提倡的開放與引入資本,曾經令很多人以為中國已經放棄了社會主義道路,成為資本主義國家。改革開放後,雖然中國的社會經濟結構始終與西方並不一樣,但西方的經濟學卻仍以「國家資本主義」去解釋這種差別。西方始終認為,中國不過是以「國家極權」去集中資本控制,但其所行的方式與資本主義並無本質上的差別。2012年1月,《經濟學人》的一篇評論文章指,中國所行的「國家資本主義」制度在歷史上已證明有很多問題,並很不客氣地要中國「從歷史中學習」改變,向西方的自由資本主義學習。

事實上,並不只是西方這麼認為,很多中國人也多少有點誤會中共已經放棄了社會主義。的確,資本的引入改變了中國的面貌,貧富差距拉大、社會保障不足、房價飆升等非常資本主義的問題相繼在內地出現,也難怪數年前不少人仍然嘲諷所謂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只不過是有名無實的空話。

從1978年鄧小平提出「對內改革、對外開放」起,中國走上了一條與以往很不一樣的發展之路。(余俊亮攝)

讓一部人先富起來,然後呢?

諷刺的是,在全球正承受新冠疫情折磨的2020年8月,同樣的《經濟學人》又發了一篇評論,推翻了多年前的預言,認為中國改造了「國家資本主義」令其更有韌性,忠告西方要放下中國經濟會不攻自破的幻想。

其實,中國始終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資本發達的同時,經濟發展較先進地區帶來的利潤不斷被投放到發展落後地區。曾經,中國於全國各地建造高速公路和高鐵等大型基建,有很多都被認為無法回本。這種沒有可預期利潤的投資,顯然就不是在美國等資本主義主導的社會裏會做的事情,中國卻始終堅定地推行用先進地區帶動落後地區的發展策略,令窮困地區也逐步發展起來。貴州是曾經被譏諷為「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分銀」的窮省,但如今省會貴陽是中國雲計算及數據中心;曾經鞭長莫及、土匪橫行的新疆,出產的棉花和番茄如今行銷全球,惹來美國詆譭制裁。

新疆如今是棉花和番茄生產重鎮。(新華社)

現任國家主席習近平掌權以來,中國社會的變化尤其明顯,中央開始着手處理改革開放多年所累積下來的諸多社會問題。對於高昂的房價,國家堅定地貫徹「房住不炒」的理念;面對貧富懸殊,國家努力地改善被詬病的福利制度和勞工待遇。這一系列改革,有些人認為是「左傾」,但如果我們沒有忘記的話,中國本來就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無論是已經有一段日子的政策,又或是前文所述近年開始起動的這些措施也好,其實無不是在回應一個關於社會主義路線的根本問題。鄧小平當年說改革開放要「先讓一部份人富起來」,現在中國的確有部份人富起來了,2021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的首100名中就有21人來自中國內地。那麼,接着又該如何呢?如果中國是國家資本主義的話,那肯定會選擇讓國企與部份壟斷了經濟的寡頭繼續變得更富有。然而,在經濟出現困難時,中央政府首先呼籲國企要讓利;面對平台經濟的寡頭壟斷,中央政府對大如騰訊或是阿里巴巴的企業都堅定地進行反壟斷調查。

近來,就中央推出一系列的監管政策,在內地社會頗具聲量的《環球時報》發表評論,疾呼企業得「銘記自己是社會主義民企」,這句話猶如敲響了洪亮的鐘聲提醒所有人:中國從來也沒有放棄過社會主義道路。近日河南水災,利潤不多的體育用品品牌鴻星爾克爽快地捐出了5,000萬元人民幣,被認為是履行了社會主義民企的責任,結果一夜爆紅,證明了社會主義道路在民眾心中的地位。

現任國家主席習近平掌權以來,中國社會的變化尤其明顯,中央開始着手處理改革開放多年所累積下來的諸多社會問題。(新華社)

香港人應如何理解中國經濟

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份,也必須要對中國是個社會主義國家有充份的認識,不然就無從講起配合國家的發展策略。今天,很多香港人仍然以西方式的思維理解中國,認為中國制度不過就是專制的國家資本主義制度,這無疑是管中窺豹,不得要領。例如,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反壟斷政策只是因為國家不滿馬雲等富豪藉此獲得利益,甚至有傳馬雲曾經建議向國家捐出部份股權等,其實,如果我們理解中國社會主義的目標,就是要令全體中國人過上好日子,從而達到偉大的民族復興,那我們對於近來中國各種的措施和政策,便不會感到迷惘。

當然,「一國兩制」之下,香港的一制仍然是資本主義,我們沒有必要與內地全面看齊。然而,放任式的資本主義在美國等西方先進社會已產生了眾多社會問題,就像在美國最富裕州份加州,露宿者的帳篷「連營」數公里,形成了最大的民生問題。誠如《經濟學人》所講,我們也得「從歷史中學習」,明白即使資本主義也得顧及社會的公平正義,不能任由貧富問題不斷累積。香港也要思考,在一小撮人非常富裕但貧窮人口逾百萬的時候,應該如何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