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讓我們落實財政預算案的美好願景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上周三(2月23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2022/23年度《財政預算案》,把去年預算的1,016億元赤字修訂為189億元盈餘,並將來年公共開支總額設為8,518億元。他的演辭其中一段小題是「以民眾為發展的中心」,聲稱「經濟發展是為了提升所有市民的生活水平,讓大家都可以分享到發展的成果。這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故此必須豐富產業發展、創造更多優質職位,好讓市民受惠和解決房屋、貧窮等深層次問題,去到結語他又重申「這些問題長遠關係到香港社會的和諧穩定,但沒有一蹴而就的解決辦法,全社會須同心合力破解」。

雖然陳茂波拋出了美好的理財哲學,可是綜觀《財政預算案》列出的具體政策,並未如他所言能夠協助香港創造條件和提供資源解決深層次問題。因為推動產業發展沒有改變單靠撥款基金了事作風,提升社會保障亦以短期「派糖」措施為主,過去兩年提過的公共財政改革也不見取得多大進展,所以現屆政府最後一份《財政預算案》在這幾個方面的表現,頂多只能說是勉強及格、中規中矩。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宣讀2022/23年度《財政預算案》。(政府新聞處)

發展產業講求深耕經營

《財政預算案》要落實陳茂波提出的願景,真正做到「以民眾為發展的中心」,絕非沒有辦法,《香港01》便倡議了一系列的根本改革以達致「共同富裕」。

首先對於推動產業發展,港府官員十多年前已經提出發展文化創意、醫療衞生、私營教育、創新科技、檢測認證、環境保護六項新興優勢產業,奈何它們發展至今合計佔去本地生產總值還是僅約一成,提供就業職位數量近年更有些停滯以至萎縮的趨勢。陳茂波在今次《財政預算案》演辭裏亦不得不承認本港亮麗的經濟數字下,隱藏着「經濟發展不平衡、許多青年人未能一展抱負」的問題,可是對此一窘局他卻好像拿不出繼撥款注資基金以外的板斧,誤以為這樣就能代替發展產業的深耕工作。

從現時各個相關基金的分配數額、投資重點與審查機制都不難看出,這些名義上打算支援產業發展的項目,背後多少都存在金融角度盡早追求利潤回報的考量。此種思維以投資者身份來說無可厚非,但亦不可避免地會制約到它們扶殖本地產業的效用,導致其資助對象與運用方式未能貼合業界發展需要。像創科基金支援的企業便鮮有留港產業化及設置生產鏈,甚至連「粵劇發展基金」都被行內名伶批評負責者對培訓人才態度是「揠苗助長」。日後基金營運與資助模式要細心聆聽業界聲音,也得加大風險承擔以幫助更多青年開設初創企業,甚至考慮優先支援選擇在地產業化的對象。

立刻啟動稅制改革諮詢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承認近年特區政府的《財政預算案》倒也不算完全乏善足陳。無論是上一年的提高股票印花稅稅率,抑或是今年的住宅物業引入累進差餉制度,都顯示出治港者慢慢願意推行這些反映「能者多付」原則的公共財政安排。可惜的是,有關舉措更像被過去幾年應付社會動盪、國際變局及新冠疫情下增加的政府開支強迫出來,並非主事官員真心全盤接受它們。對於更長遠、廣闊的稅務改革,陳茂波自前年起就提出應尋找新的增長點、提高政府收入,去年則稱會在「適當時開展深入討論」以尋求共識,到今年重複一模一樣的說法,又指「暫時仍不宜調整利得稅及薪俸稅稅率」。

政府應按「能者多付」原則,進一步擴闊本港稅基。(梁鵬威攝)

為了讓本港的財政結構更穩健,但又不致拖累公共服務質素,《香港01》認為重啟稅改一事可謂事在必行。年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代表團對香港經濟發展進行評核,其報告便直言「為應對人口急速老化,預期開支壓力上升,若要繼續維持財政可持續性,政府應考慮進行全面稅制改革」,並且建議增加個人入息稅累進程度、推出資本增值稅及股息稅。另外,上個財政年度預算結果因利得稅收入較預期多由赤字修訂為盈餘,亦說明它同樣存在累進擴大空間。司長辦公室下的財政預算案及稅務政策組需要重啟稅改諮詢,探討累進利得稅、資產增值稅、物業空置稅等選項,按「能者多付」原則進一步擴闊本港稅基。

籌備全民退休社會保障

增加庫入之後,讓保障體系逐步擴大到全民受惠就要提上議程。現時出於疫下紓困需要,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沿襲去年「派糖」做法,額外發放半個月標準綜援、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傷殘津貼與在職家庭津貼,但對恆常擴大社會保障網卻沒有做出更多積極嘗試。就以退休保障為例,前年行政長官曾提出要劃一合併普通與高額長生津,《財政預算案》為社會福利署來年相關開支增加了約66億元預算,勞工及福利局管制人員報告亦表示下一年度會監督兩者合併進度,不過在上周五(2月25日)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召開的視像會議,當局官員仍未能夠交代確切的時間表,引來一眾議員質疑局方正在繼續拖延。

況且合併長生津縱使能夠略為增加受惠長者人數和社福財政承擔,此舉終究無法抹去箇中嚴格審查門檻,距離社會各方要求符合公平分配原則的全民退休保障有相當差距。正如《香港01》過去一直所倡議的,政府必須負上更多照顧總體社會保障責任,最好做法是着手改革篩選審查機制,籌備設立僱員、僱主及政府三方共同承擔的「老年金」,同時當局本身也要積極開源、增加收入,這樣才能為市民帶來具持續性的退休保障。

香港應該更公平地分享經濟成果。(美聯社)

取經內地促進共同富裕

其實陳茂波在去年11月籌備開展《財政預算案》諮詢工作的時候,曾於網誌寫道未來資源籌措和運用準則有幾個必要元素,其中包括了「讓市民看得見、感受得到、有獲得感的項目」,以及「讓基層市民更能受惠,朝着更公平地分享經濟成果,推動『共同富裕』的方向努力」,接着才是推動經濟增長動力和疏解深層次矛盾。從最終的成品看來,新一份《財政預算案》通篇演辭再沒提及「共同富裕」課題,可能讓市民產生「獲得感」的措施依然止於通脹掛鈎債券(iBond)與電子消費券等舊招,再加上前面述及的各種缺失,難免令人覺得司長無力將當時描繪的願景化為現實。

就在香港的《財政預算案》發表不久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介紹了支持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推進情況,當地官員不足一年之內已經草擬好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詳細行動方案,並努力打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試驗區,又為赴浙青年提供多樣的生活、就業和創業補貼,今年更將會研究謀劃共富型大社保體系、財稅政策體系等改革方案。特區政府官員需要繼續改變自身認識,從只是嘴巴上呼籲幾句內地口號,到真正在政策中突顯這種信念,讓「人民至上」、「共同富裕」不再是政客的漂亮說辭,而是可以落實為政府的施政格言。

敬請留意2022年2月28日出版的第306期《香港01》電子周報。你亦可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