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群星拱照非真和諧 譜新篇須鑑前車之覆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前政務司司長李家超周六(4月9日)正式宣布參選行政長官,他以「同為香港開新篇」作為競選口號,矢言未來施政將按三個方向發展,包括以結果為目標解決問題、全面提升香港競爭力,以及奠定香港發展的穩固基石。他又以「將會是一曲新的交響樂」來形容如果成功當選,新一屆政府會以誠懇的態度走入社區傾聽民意,而他本人將擔任指揮,讓社會每一位成員發揮優勢、盡展所長,創造「一加一等於二」的協同效益。由於李家超已獲多位重量級建制派站台支持,加上未見其他有份量的人物出選,他勢將成為唯一取得足夠提名票的候選人,對5月8日的選舉可謂勝券在握,只待走過選舉程序和獲中央任命,就會成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行政長官。

警隊出身的李家超在一年之前的今天還是保安局局長,升任政務司司長時甚至曾被關注學歷,在一些市民眼中,其資歷或未堪擔起領導特區政府的大任。長期以來,確實有不少香港人迷信只有社會精英出身的人才能夠管治香港,只有政務官才能夠策動整個政府機器。然而,這種視政務官為天之嬌子及管治人才搖籃的想像近年備受質疑。現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本身就是自幼名列前茅的精英政務官,曾因為具行政經驗、熟悉政府運作和被形容「好打得」而被寄予厚望,但最終卻是這批政治精英對香港的深層次社會問題視而不見,結果令香港一度成為「憤怒之城」。

林鄭月娥上周宣布不會角逐連任,相信很多市民一時之間鬆了一口氣。(美聯社)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林鄭月娥上周宣布不會角逐連任,相信很多市民一時之間鬆了一口氣。即使不提修訂逃犯條例一役,她帶領的政府這五年來展現的不是精英治港,而是官僚治港。面對疫情來襲,肩負主體責任的特區政府居然沒有防範於未然,結果公營醫療全線崩潰,安老院舍淪陷,長者成為犧牲品,全港過百萬人感染,逾8,000人喪失生命。官僚治港的破壞力實在無法低估。我們還記得這位特首甫上任之際,便矢言要解決香港住屋、貧窮、社會保障不足等問題,揚言要與社會同行、修補社會撕裂,但五年轉眼過去,2022年的香港又能說比2017年的香港更見平等、和諧嗎?

或者這些政治精英的確很有本事,有本事解釋所有問題:因為民主派當時諸多阻撓,因為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因為長達兩年多的疫情……所以諸多社會改革均未有寸進。然而,香港人並不愚昧,看得見特首帶領的團隊從未真正把民生福祉放在心上,任由香港社會、經濟、民生問題千瘡百孔,爛透入心。香港表面上是個繁華都會,幾十萬人卻要蜷縮於劏房、籠屋之中,這屆政府就算曾祭出幾百場「土地大辯論」,但其實又有幾多只是淪為一場又一場的公關騷,為自己包裝出一幅「好打得」的表面形象?

在這波疫情中首當其衝的長者,安老院舍位長期一位難求,不少人一等就是好幾年,甚至與世長辭都未能輪候到宿位。我們那出任過社會福利署署長的特首又可曾認真對待過相關問題,年近七旬的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又有否感同身受過那種老來無依的辛酸?這次中央沒有安排林鄭月娥連任,也沒有物色其他政務官出身的局長接捧,甚至沒有從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中挑選人才,本身已經說明了中央的研判當中,治港者的問題出在了哪裏。比起找一個所謂「熟悉政府運作」的政治精英去推動改革,香港更需要一位有潛質成為「改革派」的領袖。

形同「欽點」的李家超出身自警隊,被不少人視為「強硬派」。他出任保安局局長時修訂逃犯條例,推動手法非常粗糙,包括我們在內的廣泛市民也不能苟同。但中央選擇了他作為下一任行政長官,或許也正因為他夠強硬,不怕撼動既得利益,推動社會及經濟改革。一名強硬派到底能否成為改革派,就視乎他的強硬手腕是否用在適當的議題之上。

李家超與他的競選團隊網上合照。(中新社)

改革、改革、改革

不少人說李家超的出身有別於過往特首,沒有自己的班底,也等於沒有多少利益關係。但我們不能忘記他事實上亦來自原有的管治團隊,2012年已加入梁振英政府成為保安局副局長,2017年獲林鄭月娥提升為局長,香港過去的管治問題他難以完全撇清關係。他自去年年中升任政務司司長後,亦同時兼任扶貧委員會主席、策略發展委員會主席等關鍵要職,大半年的時間理應交出一些成績,但目前看來還是乏善足陳,予人感覺仍然以保安工作為主。社會對其能力有着種種質疑,不是沒有道理。他是否懂得解決香港的土地房屋問題、貧窮問題以至經濟困局,市民難免有所質疑。

要不負中央所託、抵得住社會質疑,新一任特首必須以實際的政績來證明。他首要做的事是刀刃向內,革除舊有的官僚行事文化,推動整個政府落實改革,誠如他本人在競選宣言中強調,新一屆政府必須要能做事,做到事,讓市民看到成果和受惠。既然選用李家超本身說明了中央對香港求變心切,這位新任特首便不應期望有任何蜜月期,市民亦無耐性再聽一些簡單的政治口號,或者以嚴厲的執法工作代替治理上的改革。怎樣變、如何變的考題已寫在牆上,中央以至社會都需要立竿見影的變革。

獲中央祝福的李家超得到泛建制陣營的擁戴,選委、立法會議員群星拱照,地產商也踴躍表達支持,營造出一種大和諧、大團結的景象。然而,大家都知道這只是因為中央在背後「發功」所致,對於這台「大龍鳳」各人心照不宣。若以為這樣就是大和解,能開局順利,那只會是以為騙了別人,結果卻騙了自己。更何況香港的社會及經濟問題懸而未解,建制派、政治精英與商界領袖本就難逃關係。如今他們猶如覓得明君, 但可曾撫心自問自己是否亦是問題的一部份,可曾反思自己也是既得利益的一份子,是阻礙改革的大山,或者多年來未有刻盡己任,只知唯唯諾諾?

要不負中央所託、抵得住社會質疑,新一任特首必須以實際的政績來證明。(Getty Images)

「一人模式」只應屬過渡

因着反修例以來的政治撕裂,疫情失控而來的管治混亂,中央欽點李家超一人參選,實屬意料之內。但「一人模式」畢竟非香港社會所願。尤其是在《港區國安法》和新選舉制度落實之後,我們已能確保治港者必由愛國者出任。亦正如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八三一決定」中,也同意行政長官選舉適合由二至三人競爭,多人模式與君子之爭本來就非必然對立。故此,篤定成為新任特首的李家超更有責任改善政治和社會環境,消除躁動土壤,繼而重建中央對香港民主發展的信心,讓這樣的「一人模式」只屬一次例外。

第六屆行政長官的產生意味着香港經歷了五任特首,亦即「一國兩制」走過了二十五個年頭。在社會意志消沉、移民潮再起的此際,新一任政府不能迴避如何恢復社會信心和希望,如何讓年輕人看到出路,讓市民視香港為安身立命之地,以至對「一國兩制」保持信心,走未來二十五年以及更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