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香港未翻新一頁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周日(5月8日)的特首選舉在毫無懸念的情況下落幕。唯一候選人李家超以1,416票順利當選,正式成為候任特首。一切好像按着已有的劇本發展,建制派幾乎傾巢而出支持李家超,這位特首「票王」則在勝選後表示會組建一支更有承擔、更具團隊精神的政府,強化執行效能及治理能力,以房屋問題為上任後優先工作,以行動爭取信心、以結果收窄分歧。香港到底是翻開新的一頁,還是仍在延續舊故事,仍有待新的管治團隊用行動在將來證明。

這是中央修改香港選舉制度之後的首次特首選舉,本應該帶來一個新思維的新政府,大踏步推動改革、落實良政善治,不怕撼動香港的既得利益結構,致力化解深層次矛盾。在李家超當選後,港澳辦亦稱讚他直面問題、對症下藥、銳意改革。然而,觀乎這位候任特首以及全力支持他的建制派在這場選戰中的言行,若說香港已經迎來改革的曙光,仍然言之過早。

5月9日,李家超以1,416票順利當選,正式成為候任特首。(中新社)

李家超是「愛國者治港」的主體責任人,但不論是他的政綱抑或當選宣言,都有流於口號之嫌,對香港的深層次結構矛盾以及改革的需要沒有多少着墨。至於提名以及支持他的特首選委和立法會議員,是由中央修改後的選舉制度所產生,是治港者的一部份。然而,就以上月中李家超報名參選時的提名情況來看,90名立法會議員中多達87人在還未看到政綱之時已選擇了對其支持,僅得主席梁君彥、實政圓桌的田北辰及新思維狄志遠沒給予提名票。連表示不便評論的選委湯家驊也坦承情況罕見,並笑言這次選舉「沒什麼選擇」。

在中央修改選舉制度以前,建制派要麼只知道袒護商界等既得利益者,要麼對政府唯唯諾諾,欠缺一己想法,甚至被一些人批評為「保皇黨」及「忠誠廢物」。在選舉制度修改後,新舊建制派完全主導了立法會以至香港的政治空間,不過初步看來他們與往昔只是大同小異,未能發揮應有的監督和政策導向作用。雖然說李家超已獲中央祝福,但作為議員以及選委的建制派亦應盡忠履行其監督之責,督促新特首制定一份合乎香港發展及改革需要的政綱,而不是只知擁護支持。正如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在上周五(6日)李家超參選的造勢大會上,強調我們應該認識《基本法》關於特區政府對立法會負責的規定,一眾立法會議員如果連領導港府的特首有何施政方略也不清楚,又怎麼能有效履行其職責?

在立法會,新舊建制派的表現同樣令人擔憂。有統計指不少建制派新人缺席率高、發言次數少。從政質素或許無法簡單以這些數字來量化,但在立法會新任期這四個多月中,建制派也未能有效督促政府推出改革。例如上周三讀通過的預算案,一如以往欠缺經濟及社會改革的承諾及藍圖。雖然有部份建制派議員在之前的財委會審核中提出問題,甚至批評其欠缺長遠改革承諾,不過最終還是在沒有重要修改下幾乎全票通過,只有民主派的狄志遠因為減少了社福界撥款而反對。

更為荒謬的是,社會已經爭取近十年的取消強積金對沖,難得今屆政府承諾盡力於任期內通過,但竟然有議員用盡各種理由反對,又或是要求延後取消的時間。要知道,取消強積金對沖已經是勞工保障中很卑微的要求,合乎整體社會的利益。但一些議員卻只站在僱主的角度,聲稱一旦取消對沖後便會有員工「搏炒」、或是擔心疫情影響生意,希望能延遲推行。以往建制派時常將改革政策推行失敗歸咎於民主派議員「阻撓」,但現在「礙事」的民主派已不在議會,何以仍舊無法推行改革?從政者若然不明白香港的結構問題所在,試問又怎能推動政府展開改革?李家超在當選後表示會以知識、經驗和能力選擇人才加入管治團隊,建制派若然得到一官半職,他們便更大責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加快徹底改革的步調。

不管是舊的建制派,還是在新選舉制度後崛起的新建制派,都應該積極監督政府推行改革的進程。(羅君豪攝)

從政者為社會整體服務

從政者一旦踏上政治舞台,便要明白這不只是代表「權力」以及風光,也不只是一份工作,相隨而來的還有使命和擔當。受到某些狹隘的民主觀念所影響,有部份人一直認為民選代表就只是為自己界別的選民所服務,這使得他們有部份以為自己只服務於特定的群體或利益階層。就好像香港的功能組別議員,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只是所屬行業利益的代表——因此,醫療衞生界的代議士自然醫醫相衛,反對引入外來醫生;商界代表只站在僱主角度,反對一切勞工保障;地產及建造界則只顧着捍衛發展商的利益,不管升斗市民活於劏房中的煎熬。又或者是,建制派的議員認為只為建制派的選民服務,民主派的議員則只為民主派的選民服務。

假如代議士只知道各為其主,而非真誠地為整體社會着想,最終所謂民主制度將演變成不同利益群體黨同伐異的角力場,不要說改革難以推行,甚至連日常運作都可能被視為黨爭工具。我們近年看到美國政治深陷於黨爭之中,改革無法推行,當中一部份的原因不正是代議士各為其主,只知道代表自己的利益集團。回到香港,不論建制和民主派也好,如果都只知道為自己的利益發聲,不懂得思考社會全局大體,結果就如眼下連取消強積金對沖這般微不足道的改變都要花上十年,我們也更擔心香港還要磋跎多少歲月、浪費幾代人的光陰,才能得到真正需要的改革。

中央對治港者的要求並非只是要求政治忠誠,更重要的是希望他們要能處理好民生事務,為民眾做實事,推動改革化解香港的深層次矛盾。(美聯社)

矢力推動改革 勿再蹉跎歲月

對於下屆管治團隊以至建制派,最寄予厚望的無疑是中央政府。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於去年和今年分別對「愛國者治港」的成員提出了「五個善於」及「五有」的要求,正是中央對於治港愛國者質素清晰的要求。或許因為中央官員的態度是客客氣氣的,令人容易以為這些要求都不是那麼嚴肅或者嚴厲,以現在的表現就可以蒙混過去。但若然他們認真一點看待這些要求,便不難發現目前的水平難言合格。

「五個善於」所指的是善於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善於破解香港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問題、善於為民眾辦實事、善於團結方方面面的力量、以及善於履職盡責。從這五點可以看出,中央對治港者的要求並非只是要求政治忠誠,更重要的是希望他們要能處理好民生事務,為民眾做實事,推動改革化解香港的深層次矛盾。

至於有格局、有情懷、有擔當、有本領、有作為這「五有」,更是在「五個善於」之上,針對性地說明從政者應有的質素。所謂有格局,具體對於建制派而言,就是指他們不能只向自己的利益群體服務,心中應有以大局為重的想法、明白什麼是社會整體的利益。所謂的有情懷和有擔當,便是指他們要為生民立命的志,負起為社會大眾服務的責任。而有本領和有作為就是指他們不能只是口中說着改革,必須具有執行改革的能力以及魄力,最終幹出實事。

因此不管是舊的建制派,還是在新選舉制度後崛起的新建制派,都應該積極監督政府推行改革的進程。當中一些問題中央已提及多年,甚至三令五申,例如要消滅劏房、改善經濟成果分配不公,以及推行香港的產業改革升級等。如果政客們仍舊只是像以往一樣不忙不急,甚或是故意拖延,那只會再次重蹈過去二十多年的覆轍,蹉跎了寶貴的歲月。那麼香港距離下個危機也許不太遠了。

敬請留意2022年5月10日出版的第316期《香港01》電子周報。你亦可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