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社論】推行全面改革 為青年創造新路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今年的中學文憑試(DSE)於上周三(7月20日)放榜。今屆有八位考生考獲7科5**成績而榮稱「狀元」,當中有六人表示未來打算修讀醫科。一方面,本地高材生願意留港讀醫有助緩解香港醫生不足的問題,也證明年輕一代的精英並未因為政治事件而出現所謂的逃亡潮,我們為此感到欣慰。但另一方面,尖子選科只集中於醫科等幾個專門科目,也突顯了一些問題。

這現象並非今年獨有,眾所周知過去多年一直有這樣的趨勢。去年的七名「狀元」中,就有五名首選醫科。而根據我們的統計,從2012至2019年間73名「狀元」中,選醫科、環球醫學及牙醫的就有44人,佔整體六成、與法律相關的則有15人,約佔兩成。「狀元」與其他學生選科的志向不應受到針對,他們當中不少都是懷着個人抱負作出選擇,值得尊重。然而,客觀的統計數據反映了,香港人才出路「獨沽幾味」、異常狹窄,不得不令我們警惕。

中學文憑試(DSE)於上周三(7月20日)放榜。(張浩維攝)

社會上流階梯狹窄 人生規劃選擇有限

究其原因,香港的社會現實限制了年輕一代的選擇。在香港,在社會階梯往上爬並非完全不可能,但卻有着高昂的成本。年輕人若要付得起這筆成本,在人生的每一步幾乎都必須按着所謂的「成功方程式」的固定步驟行動,做好所謂的「人生規劃」,否則便很可能成為失敗者。年輕人畢業後要以最快的速度尋覓一份穩定而且高收入的工作,在工作幾年後存下一筆足以付首期的存款,那麼在三十歲前他們就可望首置上車。在確保了第一個單位後,再累積資本購置第二個單位,將其放租讓租戶幫他們供樓。一旦到達這一步,他們便可以不斷累積資產,然後在中年後慢慢達到經濟自由。

香港過去幾十年的經驗說明,這條路是最穩定最可靠。即使本身並非出身富裕家庭,也可以通過這條方程式在社會中往上流。

然而,要滿足這樣的人生規劃,他們首先就要確保自己能在畢業後快速地找到合適的工作,而現時香港能滿足這個條件的選擇顯然非常有限。尖子一窩蜂湧向醫科和法律等科目,除了是追求個人理想,現實原因也是由於這些科目與專業資格有關,畢業後幾乎肯定可以獲得一份穩定而且收入豐厚的工作。只要按着既有的計劃,雖然未必大富大貴,但起碼可以確保自己這輩子能安穩地生活。

反過來說,這也意味年輕人不跟着成功方程式去規劃人生,就要承擔很大的機會成本。假如他們未能在畢業後快速積累到首期的話,他們整個人生計劃可能被迫推遲,不單結婚可能延後,假如決定先出外租樓獨立的話,變相等於幫助那些成功人士供樓,那存錢就更困難。此消彼長,假如當初錯過了最佳的人生規劃,他們在三十歲以後便會漸漸發現身邊同齡的成功人士漸入小康,自己卻仍然為了交租而奮鬥。

社會成功模式單調,除了令年輕人難有選擇,更令整個社會漸漸固化,欠缺創新的活力。(余俊亮攝)

正是因為向上爬的社會階梯過於單一,我們才會不斷看到每年的精英,由以往的高考以至現在的DSE,都爭相湧向那幾條狹窄的出路。在這樣的社會現實下,試問有能力的年輕人,又有多少願意投身於那些不知道有沒有回報的行業上。希望過上舒適安穩的日子並沒有錯,真正有問題的是為何我們的社會中只有選擇這些職業才被普遍認為有前途?為何尖子們長久以來都沒有其他選擇?

青年與社會緊扣 全面改革不可少

社會成功模式單調,除了令年輕人難有選擇,更令整個社會漸漸固化,欠缺創新的活力。需要人才的不單只是醫科和法律,發展創科及進行高端技術研究也都需要人才。尖子長期只集中於醫科等傳統的成功的領域,科研卻難以吸引人才,香港要推動創新科技和經濟轉型就更是難上更難。另一方面,有識之士都將精力與資本花於房地產,不但炒高了樓價,令社會貧富差距更大,也令經濟不斷空轉,無助於刺激實體經濟。

青年問題並非一個獨立的政策問題,它其實是香港整個宏觀問題的一環,與經濟和社會現況環環緊扣,不能將其獨立抽出來看待。青年有父母,他們的生活中除了自己之外,要考慮父母退休後的生活,如果父母無依無靠,只能依靠下一代供養,那對青年自然是一種壓力,也限制了他們創新的可能性。青年也不會永遠是青年,他們有一天會成家立室,要考慮生兒育女。當他們知道未來要負起社會的重擔時,那麼他們做人生決定時,就不能不考慮到育兒、教育等問題。

在2019年後,社會終於認識到青年問題的重要性,中央多次呼籲要正視青年人的問題,特首李家超亦強調會重視青年問題。他在就任前就倡導成立專責青年發展的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又強調要制定青年發展政策藍圖。上周四(21日),即DSE放榜後一天,李家超在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北區開園活動上致辭,套用了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話指出「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再次鼓勵香港青年抓緊機遇回內地發展和創業。

政府必須推行全面改革,從根本上改變只能以置業為根本的資產累積模式。(張浩維攝)

不過,青年政策需要的遠遠不只是針對青年的政策,而是對整個社會制度的改變。社會成功模式單調的根本是社會經濟形態固化,年輕人選擇創業、投身科研的機會成本太大,求安穩的只能選擇醫科、法律等最為傳統的「老路」。近年,一些年輕人因為不想走或走不起這條老路,決定走上另一條路,他們呼求改革,可惜方法錯誤,最終走上了港獨這條「邪路」。正如中央領導人經常強調,改革開放「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無論是「老路」或是「邪路」,都不是該走的路。

年輕人會長大,終有一天他們會成為社會支柱,如果他們選擇了一條錯的路,影響的不只是青年,而是社會整體的將來。因此,政府必須推行全面改革,從根本上改變只能以置業為根本的資產累積模式,而不是只推出一些小修小補的所謂青年政策。假如香港整體缺乏足以改變現時利益結構和生產關係的社會及經濟改革,不管青年政策再怎麼創新,也不可能改變太多。最終社會大部份的精英尖子還是會選擇最為安穩的老路,部份激進者更可能又走上政治邪路。

試想想,單單是讓青年畢業後可以用更合理價格獲得公營房屋單位,就可以將他們從置業魔咒中解放,減低他們一窩蜂湧向傳統熱門科目的動機。而加強退休人士的保障,又可以令青年減少後顧之憂。投身於未知創新需要勇氣,但勇氣不是一種心理質素而已,而是由社會安全網所組成。只要政府願意推行整體的深度改革,我們相信年輕人將來可以有一條、甚至多條新路, DSE「狀元」將來的選科將會是五花百門,真正做到「行行出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