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旭華搜救】警發射塔訊號鎖定芝麻灣 IT人靠GPS揭在大東山 

撰文:彭愷欣
出版:更新:

滑翔傘愛好者鍾旭華早前於大嶼山伯公坳玩滑翔傘後失蹤,尋獲後證實不治,出事時他身上帶有GPS、無線電及手機,失蹤後家屬亦利用手機GPS定位找到兩個懷疑是鍾旭華的座標。線索在失蹤第四日已相當明確,但家屬指,當局依賴電訊商發射塔訊號定位,以致遲遲未能找到。究竟,在野外搜救GPS較有效,還是發射塔訊號?
從事資訊科技行業的Jo是鍾旭華的舊同事,她在整個搜救過程中,不斷分析相關資料,對找到鍾旭華的位置,起了關鍵作用。她向香港01記者解構如何在Google利用「How to」的方法,成功定位兩個準確度為16及18米的座標。有專家解釋,要定位於戶外遇險的人士,用GPS遠比發射塔有效。

鍾旭華被發現時倒臥於大東山以南680米高位置。(資料圖片)

Jo在鍾旭華失蹤後,一直有留意新聞,當搜救踏入第四天時,新聞仍未提及近年已被廣泛使用的手機定位技術,「只係不斷強調電訊商發射塔訊號」,她按捺不住,主動聯絡鍾太,希望能幫上一點忙。

Google時間軸尋找線索

鍾太早在丈夫失蹤第二日,透過Google時間軸(Timeline)功能,找到了手機自動記錄丈夫最後可能在「南大嶼郊野公園」一帶,而路線圖顯示的地點為「北大嶼郊野公園及擴建部分」以南。Jo解釋,地圖中詢問用戶是否在「南大嶼郊野公園」,有機會是該個地方屬興趣點(Point of interest),即電子地圖上的某個地標、景點,以便用戶標示自己所在地,「見你喺附近出現,就問你係唔係嚟咗呢個地方」。

(圖二)

路線圖發現折返點 正是鍾旭華所在地

在鍾旭華失蹤第四日,鍾太及一眾熟悉IT的朋友再發現,鍾旭華失蹤當天的路線圖中有重疊的部分,而路線追蹤停在該重疊位便完結。Jo稱,懷疑是鍾旭華折返了,「見到一條線粗啲,同一條線幼啲,所以我哋覺得有機會係鍾生嘅位置」。該折返點確實是最後找到鍾旭華的位置。

在搜救第三天,Jo發現當天路線圖有重疊位置,懷疑是鍾旭華折返。(受訪者提供)
家屬用Google Takeout所得到的座標資訊。(受訪者提供)

進階分析行蹤 得出準確座標

既然失蹤第四日已有大概位置,為何遲遲未能確認位置?Jo解釋,時間軸只能顯示用戶的大概位置,未能提供座標,但以IT人的思維,Jo認為,背後應有數據助它標示位置,於是她在Google以「How to」發問,順藤摸瓜,發現可以Google Takeout將時間軸的數據下載,分析後可得出用戶每個行蹤的時間、座標、高度、以及準確性等數據。

兩個數據誤差僅16米 搜救露曙光

在鍾旭華失蹤第五日,Jo成功匯出一個檔案,並提供給警方,可惜對方未能成功打開檔案,於是她再將檔案簡化成excel,撇除誤差大的數據,找到兩個準確度較高的座標,「見到有好多點嘅數據顯示準確度為1,700米,即係有機會同喺所在座標有1,700米誤差,惟獨有一個數據顯示嘅誤差係16米」。失蹤第六日,搜救人員終於在Jo提供的座標中找到鍾旭華,助鍾太把丈夫帶回家。

發現鍾旭華的地方為一山坡, 人站在郊野徑,未能目測該位置。(資料圖片)

重返現場 驗證方法可信性

經過這次的意外,Jo與鍾太希望當局未來在拯救遇險人士時,應提升手機定位追蹤技術如GPS的排位,而不是只依賴發射塔的訊號資訊。為驗證該方法的可靠性,9月4日,Jo到了鍾旭華出事的地方,過程中用時間軸追蹤自己的行蹤,再將數據進行分析,「萬一我失蹤咗,我朋友就可以從Google Timeline中匯出相關數據,然後就可以睇到相關資料,睇到準確度」。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能獲得家人的Google帳戶資料,Jo表示,用戶可向家人分享時間軸,讓家人實時(Realtime)看到用戶身處何地。

鍾太(左)及Jo(右)希望當局能先更先進的技術,協助搜救遇險人士。 (魯嘉裕攝)

專家解構GPS與發射站定位的不同

手機發射塔範圍達半徑五公里

鍾旭華失蹤第二天時,警方從電訊商偵測到鍾的手機訊號位於芝麻灣,搜索範圍達半徑五公里,而Jo用手機GPS定位功能所得到的數據準確度為16米,到底為何發射塔訊號範圍會如此廣闊?

前理工大學電力電子研究中心專家周海林博士解釋,戶外地方如郊野公園,發射塔定位覆蓋範圍廣,且要看手機可否成功收到三個或以上的發射塔訊號,「收到三個,形成三個圓圈,咁重疊嘅範圍可能就係嗰個位置」。但事件中,只有長洲及石鼓洲的發射站收到鍾的手機訊號,令搜索範圍半徑廣達五公里,「理論上收到都好,用嚟定位,你會知道某啲範圍,可能幾公里圓周之內嘅地方,你實在唔知佢喺邊」。

發射塔的主要服務不是定位

周博士進一步解釋,發射塔的主要服務不是定位,而是確保可以打電話或連接上網,因此最準確的話也僅是數百米範圍。電訊商設立發射站時,會衡量該地區的使用率,決定發射塔的數量,但郊遊人數較少的郊野公園,發射塔數量不多,「市區用戶越多,基站覆蓋範圍越細,測位置越準,你用緊嗰個基站,你實喺基站範圍附近」。

戶外遇險建議用GPS進行定位

問及現今的科技,若要定位遇險人士上應沿用什麼方法,周博士指,若普通市民在戶外遇險,而身上只有一部智能電話時,他建議用GPS進行定位,「如果喺戶外玩,例如玩滑翔傘或者風帆、行山,GPS肯定好啲,今時今日GPS講緊個準確度,可能兩、三米距離」。

圖為本港設有基站的郊野公園分佈。(通訊事務管理局網頁)

參考通訊事務管理局的網頁,現時本港流動電話服務並未有覆蓋所有郊野公園,網頁內提及「由於香港多山,地勢陡峭,要達至100%流動網絡覆蓋這些郊野公園並不可行」,當局與不同的電訊商協商下,部分郊野公園及遠足徑範圍內始設立了流動電話基站。若有行山人士於戶外遇險,而身處地並未有基站覆蓋,或不能準確定位,搜救範圍便需要擴大。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