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坐石壆|16歲少年打機40小時後危坐 專家﹕停課增接觸電腦機會

撰文:楊婉婷 陳蕾蕾
出版:更新:

大角咀君滙港1名16歲少年廢寢忘食打遊戲機逾40小時,母親勸喻進食無果,因擔心其健康而報警,結果少年憤而擒出外牆,危坐12小時。心理學家表示,「打機成癮」主要徵狀是患者不眠不休打機,不聽勸告,無法自拔,終影響身心健康。而近日因疫情影響而全港停課,學童毋須上學而外出機會大減,因要進行網上學習,接觸電腦機會大增。一些向來有打遊戲機習慣,而且家庭關係、學業成績等方面不太理想的學童,會容易沉溺在遊戲世界,最終成癮。
專家提醒,家長如發現子女出現上癮徵狀,應為子女安排適當的戶外或家裡活動,分散他們的注意。若子女拒聽勸告時,應尋求可信任的老師或親友協助,不應輕易報警,以免破壞親子關係。

少年最終獲救送院。(陳永武攝)

危坐12小時的16歲少年並無大礙,據知他有情緒病問題。昨午(11日)12時許,他在君滙港住所的房間內打機逾40小時,其母親勸喻進食,他卻未有理會,母親擔心其健康而報警。少年知悉後情緒激動,爬出18樓單位外石壆,多次在狹窄的壆邊換姿勢,拒絕談判人員送上的食水及衣物。至凌晨時份,他因疲倦躺臥窗台石壆睡覺,消防員游繩至少年身旁,將他勸服及送院。

心理學家﹕疫情停課增接觸電腦機會

新領域發展潛能中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表示,打機成癮主要徵狀是患者因打機而不聽勸告,最終影響生活應有作息無法自拔,更可能不眠不休,影響生理健康。

彭智華指出,受疫情影響,學生毋須上學、外出機會大減、加上要透過網上教學上課,上述3大因素增加學童接觸電腦、手機的機會,「要上網學習,家長阻唔到仲要鼓勵,學童攞正牌用電腦」。不過,彭指患者未必只因被困家中而上癮,通常患者本身常玩遊戲機,學業成績不理想,在現實生活未取得成就感,轉而沉溺在遊戲世界;或與家人關係差,透過打機發洩,令打機的時間日增,最終成癮。

家長一旦發現子女出現打機上癮徵狀該如何處理?彭智華表示,雖然疫情下不鼓勵外出,但若子女情況惡化,應提供適當的戶外活動以作平衡,「唔打波,可以踩單車」。即使留在家中,家長亦應嘗試為子女提供活動,以分散注意,例如挑戰掌上壓、仰臥起坐的極限,並提供獎勵鼓勵子女。如果子女拒絕聆聽父母勸喻時,應尋求值得信任的老師、親友協助,以疏導子女情緒,否則動輒報警,會破壞親子關係,得不償失。

+2

子女愛打機 家長宜先約法三章 

心理專家葉妙妍則表示,因應現時疫情及停課等原因,人們較頻繁地使用電子產品。她表示,如因為不能玩電子遊戲而感到憂慮﹑煩躁,或會出現「打機成癮」問題。她指青少年步入初中階段較常出現此問題,因為他們會開始追求自我及自由,學業﹑家庭﹑朋友各方面出現煩惱,或會以打機作逃避。

葉妙妍表示,當家長開始容許子女玩電子遊戲時,應先約法三章及訂下規矩,而作為父母亦應該以身作則,避免長期使用電子產品。當發現子女越來越沉迷電玩,應避免「搶走」遊戲機等,而是針對其背後潛在的問題傾談,同時亦可助他們發展其他方面的興趣,如仍然無果,便應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世衛列精神疾病 提三大診斷標準

世界衛生組織(WHO)前年將「電玩失調症」(Gaming disorder)加入新版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CD)中,列為精神疾病。「電玩失調」的定義指持續、偶發或反覆的行為,涵蓋手機、家庭遊戲機,網上或離線遊戲,並有3大判斷標準,分別是對遊戲失去自制能力,包括玩遊戲頻率、強度、時間等,打機比人生其他興趣及活動優先,以及即使打機出現負面影響,仍繼續打機。據世衛所指,有以上徵狀並持續12個月,嚴重影響個人、家庭、學業或工作等不同方面,便可確診為成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