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肆虐兩年 院舍探訪難 語障院友靠「通話易」程式排解思親苦

撰文:鄧栢良 蔡正邦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兩年仍未止息,第五波疫情又再爆發,市民似乎還未能擺脫病毒的威脅。疫境下,許多人的生活被打亂,住在院舍的長者及殘疾人士及其親屬更因防疫措施所限,探訪困難重重,兩年間思親之愁如何排解?尤其有語言障礙的院友,更加有口難言,心聲又如何傾訴?
香港耀能協會與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學系共同研發出「通話易」程式,結合圖像、人工智能及通訊系統,使無法運用語言及文字溝通的院友,在防疫期間仍可透過程式與家人作有效的線上通訊。

過去大半年,香港耀能協會的言語治療師鄧詠之一直教導德成使用「通話易」程式。(蔡正邦攝)

德成今年40歲,患有大腦麻痺、輕度智障及聽力障礙,住在香港耀能協會的院舍已經19年。疫情期間院舍暫停探訪多時,直至上年才陸續恢復有限度探訪,過去兩年德成與家人見面次數銳減,而且德成說話困難,無法用電話與家人交談。長期與家人失去聯絡,德成心情難免變得低落。

為協助未能運用說話和文字與人溝通的人士,如中風病患者、大腦麻痹患者、因疾病或手術影響語言能力者,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學系與香港耀能協會共同研發「通話易」應用程式,用家可選取720多個圖像組織句子,配合人工發聲功能將訊息傳送,補足使用者的說話能力,令溝通更加傳神,儼如一個特別版Whatsapp。

用家可透過「通話易」程式,選取720多個圖像組織句子,以表達意思。(蔡正邦攝)

德成學習大半年 可與院友交流、點下午茶

過去大半年,香港耀能協會的言語治療師鄧詠之(Carla)一直教導德成使用「通話易」程式。鄧詠之坦言,德成語言能力一段,又絕少接觸iPad等電子器材,並不了解基本電子器材的操作方法,例如按鈕選取圖像及發送訊息,因此學習初期要教導他認識圖像分類、不同的類別詞及其他功能。

在言語治療師悉心指導下,德成的學習進度良好,已學會撥號聯絡好友、刪除錯選的圖像,以及重新翻看已讀取的訊息等基本功能。德成現時更可使用「通話易」與其他院友簡單交流,有時院舍職員出外買下午茶,德成亦可透過「通話易」揀選自己想要的食物,十分方便。

可取代實體「溝通簿」 突破空間限制

鄧詠之續指,以往院友多數使用「溝通簿」交流,而「溝通簿」是類似實體版「通話易」的工具,同樣是用圖像表達意思,不過卻沒有人工發聲功能,而且對話雙方必須「面對面」才能使用。然而「通話易」卻突破空間的限制,尤其是疫情期間各人要保持社交距離,院友使用「通話易」的話,就算各自留在房間亦可聯絡院友及親友。鄧詠之期望德成和其他院友熟習程式的操作後,可自行與家人進行線上通訊,即使無法面對面傾談,亦可透過圖像、人工發聲等功能,排解思親之苦。

「通話易」可根據用家的語言能力高低設定程度,不同程度顯示的圖卡會有分別。(蔡正邦攝)

系統主動推薦圖卡 提升溝通速度

由於「通話易」是輔助及替代式溝通工具,始終有一定限制,鄧詠之坦承使用圖像組織句子有時會不夠靈活,較難表達複雜的概念或進行高層次的討論。不過她解釋,「通話易」主要針對有特殊需要的群體,如中風病患者、大腦麻痹患者等人士,他們無法使用口語溝通或手部功能較弱,有時僅能以單手打字,一分鐘只能打十多個字,但在「通話易」輔助下,用家如揀選動作「食」的圖卡,系統會自動顯示一系列食物的圖卡,大大提升溝通速度。

鄧詠之提到,有次言語治療師開會分享不同院友使用「通話易」的情況時,得知其中一個人想表達「前日」的概念,惟圖像庫卻沒有代表「前日」的圖像,於是他就點選了兩張「昨日」的圖卡,以表達「昨日的昨日」。言語治療師便發現,即使圖像庫有限,但用家創意無限,並會運用不同方式突破局限,嘗試與人溝通。鄧表示,他們亦會參考用家體驗及數據,考慮在圖像庫加入新詞彙及圖像。

現下載「通話易」應用程式可享首年免費優惠,可按此或掃瞄以下二維碼在Google Play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