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搗拆貨場檢$4,400萬勞力士LV等冒牌產品 同類行動最高市值

撰文:凌逸德
出版:更新:

香港海關於5月15日至29日一連兩星期採取代號「追跡者」行動,打擊跨境轉運及供應本地冒牌及侵權貨品活動,檢獲約7.8萬件懷疑冒牌及侵權貨物,被侵權的品牌包括勞力士、CELINE、YSL、FENDI、LV、GUCCI、Apple等,各類產品包括手錶、電話配件、名牌手袋、衣服、波鞋及侵權光碟等,市值超過4,400萬元,是歷年同類行動最高市值。

行動中,海關共偵破22宗案件,拘捕3名本地男子(55至57歲),2人為貨車司機,1人為光碟店負責人,涉嫌違反《商品說明條例》及《版權條例》,案件仍在調查中,被捕人士現正保釋候查。

行動中,海關檢獲約7.8萬件懷疑冒牌及侵權貨物。(黃偉民攝)
+8

不法分子利用拆貨場作掩飾 轉運冒牌貨物

海關版權及商標調查科版權及商標跨境調查組指揮官楊元昇指,香港擁有全球物流轉運樞紐的世界地位,而本地俗稱「拆貨場」的物流公司佔重要地位。拆貨場會接收來自世界各地的空運、陸運及海運貨物,並先在拆貨場卸貨,及後將轉口貨物擺放在場內暫存,再安排貨物轉運到世界各地。他提到,拆貨場每日需處理大量貨物,故不法分子利用拆貸場龐大貨量作掩飾,轉運冒牌貨物,逃避執法人員偵緝。

搗破20宗案件涉拆貨場轉運冒牌貨物

過去兩個月,海關加強情報分析及實地探測,並利用數據系統分析,鎖定多個涉及跨境轉運冒牌貨物風險較高的拆貨場。經一連串監視行動後,上月15日起一連兩星期展開行動,動員50名海關人員,總共偵破22宗案件,檢獲超過7.8萬件懷疑侵權物品,包括手錶、電話配件、手袋、球鞋及衣服,市值逾4,400萬元。

貨運多轉運到至歐美、中東、非洲地區和南亞

22宗案件中,有20宗涉及拆貨場,佔整個行動9成,調查顯示九成冒牌貨物會轉運至歐美、中東、非洲地區和南亞。楊指,與過往同類執法行動相比,是次行動檢獲的冒牌物品市值最高。

海關版權及商標調查科版權及商標跨境調查組指揮官楊元昇(左)及海關版權及商標調查科版權及商標跨境調查組第三隊調查主任梁卓暉(右)交代行動詳情。(黃偉民攝)

海關版權及商標調查科版權及商標跨境調查組第三隊調查主任梁卓暉表示,海關因應拆貨場的位置及營運模式,進行詳細觀察和分析,作出相應部署。隨著全球疫情放緩,加上香港全面通關,物流業逐漸恢復。相比疫情前,海關留意到拆貨場在處理貨物的暫存時間縮短,因此前線人員需在貨物落貨後至提貨前,在短時間內而又不影響拆貨場運作下,從大量貨物中揀選可疑貨物作檢查,大大增加人員執法難度。

在突擊搜查行動中,前線海關人員採用風險管理措施、利用情報系統及數據分析,審閱貨物資料文件,再根據各種風險指標及過往行動經驗,提高緝獲跨境侵權貨物準繩度。

拆貨場位置隱蔽 多以工廈、貨車及圍板作掩護

他提到,不法分子亦因應海關行動而改變策略,例如改變運輸路線或尋覓其他拆貨場作為存貨。梁指,不法分子改為利用比較偏遠於公路和較隱蔽的拆貨場。海關利用貨物大數據系統分析,以及各偵查方式作深入調查,鎖定相關拆貨場。梁指,其中一個拆貨場位於工廈地下,鐵閘長期關閉,亦沒有任何招牌或顯示位置的指示,加上進出口都必須經過工廈停車場才能進入,形容此為「極其隱蔽」。

另外,有數個拆貨場的位置在偏遠於公路地方,人員需要由公路轉至隱蔽的山路,再步行十多分鐘時間先能到達。這類拆貨場外圍大多會以貨車或圍板作掩護。

+4

深圳灣口岸偵破本地派遞案件 檢逾3000張懷疑侵權光碟

至於另外2宗案件則涉及入境貨車偷運冒牌貨物,梁卓暉表示,上月15日晚上,海關人員檢查一輛經深圳灣口岸入境的貨車,在車內檢獲逾900張懷疑侵權藍光光碟,市值約3.7萬元,並拘捕一名55歲男司機。

海關翌日(16日)在旺角一個商場進行監控遞送行動,搗破一個售賣懷疑侵權光碟的店舖,再檢獲逾2100張懷疑侵權藍光光碟,市值逾8.7萬元,當場拘捕一名57歲店舖男負責人。行動中檢獲的光碟均屬店舖負責人採購,他從不同途徑採購侵權光碟,再經由香港物流公司運送到其店舖作儲存或售賣。而該批侵權光碟質素較差,價錢較低,低於正版價錢1至2成。

根據《商品說明條例》,任何人銷售或為售賣用途而管有冒牌物品,即屬違法,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50萬元及監禁5年,市民可致電海關24小時熱線2545 6182,或透過舉報罪案專用電郵帳戶(crimereport@customs.gov.hk)舉報懷疑侵權活動。

根據《版權條例》,任何人為任何規避業務的目的,或在任何規避業務的過程中,出售或出租該有關器件,即屬違法,不論店主抑或售貨員,均要承擔刑事責任,一經定罪,可判處罰款50萬元及監禁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