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身風‧日系風情畫】 日系彫物

撰文:王海燕
出版:更新:

有說刺青已有幾千年歷史,近代刺青更被視為潮物之選,可見手背上、腰背間,甚至臉容上同樣可作刺青師的畫布, 成恆久之皮上藝術。反之, 江戶時代的日本,刺青卻被當時民間世俗視諸為恥辱的一種,眾人皆知日系傳統刺青藝術擁有高深造詣,但時至現今,刺青仍然於當地未被視為值得推崇之物,今回便以日系刺青為首,細談日本刺青文化。

土偶是人形土製品,日本繩文時代的代表性遺物。

始於黥面

日本的刺青文化可追溯至繩文時代(前145世紀-前4世紀),當時的土偶(人形土製品為繩文時代的代表性遺物)已疑似有刺青之蹤跡,中國史書《三國志》魏書三十之烏丸鮮卑東夷傳中,更有所記載:「自郡至女王國,萬二千餘里,男子無大小,皆黥面紋身」。乃應為當時社會地位與宗教源由有關。上述所說「黥面」一詞,意指懲罰犯人的方法,早於公元710年的奈良時代已非常盛行。

刺青最早在公元720年的奈良時代成為懲罰犯人的方法。
當地犯人首次犯罪會被刺上「一橫」,繼而再犯會紋上「撇」,最後會組成完整的「犬」字,乃意指畜生。

入墨為刑

以至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初期,日本如「断指刑」及「劓刑」等肉刑,已漸被「入墨刑(Nyubokukei)」(指以刺青刑罰)所取代,因刺青可作犯人永久記認之方法,亦會按犯法的次數而被刺上刺青,就如廣島,當地犯人首次犯罪會被刺上「一橫」,繼而再犯會紋上「撇」,最後會組成完整的「犬」字,乃意指畜生,雖說不須受盡肉刑之苦,但亦令受刑人蒙受恥辱。

浮世風情畫

 

《神奈川沖浪裏》是日本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的著名木版畫,於1832年出版,是《富岳三十六景》系列作品之一。
日本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

 

日本經典繪畫藝術「浮世繪」於江戶時代中期萌芽,「浮世」意指苦事多與虛幻的世間,多以描繪江戶時代庶民的生活、塵世與風景等。所謂「浮世繪」,正正描畫當時庶民生活愉快情景之畫像。當時著名浮世繪師葛飾北齋所繪《富嶽三十六景》當中的《神奈川沖浪裏》風景畫更是江戶時代的代表作。繪畫形式於當代成為主流藝術,更被放諸於刺青題材上,作有力反映有關日本民間傳說之用。

水滸傳之彫物

一身遍體如花繡刺青人稱「浪子」的燕青。

 

時代移至江戶時代末期,刺青漸變成民間的「人體藝術」,名為「彫物(Horimono)」,而刺青流行於日本當地的另一則說法,是中國文化的傳入,尤其指宋代,對外界通商、港口林立,當時出口文化不單單是瓷器、絲綢等工藝品,刺青亦然。就如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之一《水滸傳》,小說中一百零八條好漢的形象滲透日本遍地,身上刺有九條青龍人稱「九紋龍」的史進;抑是一身遍體如花繡刺青人稱「浪子」的燕青等等,當中故事人物的仗義精神為日本人之學習對象,更甚被化為主要刺青題材。

裸露身體與勞動力的職業如町火消(消防員)、車夫、魚屋工人等也喜歡用以刺青大顯男子氣概。

民間盛行

當時刺青的一時盛行令社會上不同地位的人也應用於身,如風俗業的游女(娼妓)刺上大面積的刺青以增加自身風情魅力;當時犯人拉幫結派的黑幫以刺青掩蓋身上為刑罰之記認;須要裸露身體與勞動力的職業如町火消(消防員)、車夫、魚屋工人等也喜歡用以刺青大顯男子氣概。

風俗業的游女(娼妓)刺上大面積的刺青以增加自身風情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