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學】【LGBT】LAMBDA.解放性小眾 平權運動之象徵

撰文:鄭錦儀
出版:更新:

被譽為「港版丹麥女孩」的港產電影《翠絲》大膽將跨性別題材搬上大螢幕,再度引起社會大眾對跨性別人士及性小眾的關注,希望社會帶來轉變,除了參與每年一度的同志遊行(PRIDE PARADE),也有人選擇以刺青表達自己的信念。於芸芸代表LGBT的符號之中,希臘字母LAMBDA可以說是LGBT運動的起始⋯⋯

希臘字母「λ」

曾修讀物理的朋友相信對LAMBDA(λ)不會感到陌生,它既代表了波長,也是表示能量的符號。小寫LAMBDA(λ)是第11個希臘字母「L」,斯巴達人相信它有團結、統一的力量,而羅馬人則將它視作一道「透入無知黑暗中的知識光芒」,破除大眾對同性戀文化的偏見、歧視與不理解。將這個符號與同性戀文化緊緊相扣的,是一個捍衛同志權益的組織THE GAY ACTIVISTS ALLIANCE(GAA)。

70年代活躍於美國LGBT運動的GAY ACTIVIST ALLIANCE(GAA)。

象徵解放社會約束的平權運動

要數象徵LGBT的符號確實不少,然而除了標誌性的彩虹旗以外,LAMBDA也是早期的同志平權運動的象徵。1970年,這個帶有啟蒙意味的符號被THE GAY ACTIVISTS ALLIANCE OF NEW YORK選為組織標誌,擁有多重意思的LAMBDA除了代表了解放(Liberation),亦有將不同「波長」比喻作LGBT(Lesbian/Gay/Bisexual/Transgender)群體的意思,盼望能夠團結性小眾以及社會上擁有共同信念的人之力,為社會帶來轉變。到了80年代,同志們所發起的遊行活動,政治訴求與效果變弱,「解放」、「自由」的概念漸漸被「同志尊嚴」之訴求所取代。

當談到解放,其實刺青也是向別人宣示身體自主的標記。可惜充滿道德規範的社會環境中,願意展露身上刺青的人已經不多,卻有紋身者坦然向社會大眾宣告自己的身分,以紋身「出櫃」,他們的行為確實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