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控放榜】收入跌盈利反而升 「獅王」中期成績表緊盯四大看點

撰文:何敬熹
出版:更新:

滙控(0005)第二季列賬基準除稅前利潤按年多賺47%至53億元﹙美元.下同﹚,遠超券商預測的46億元平均值,帶動集團上半年稅前盈利按年上升5%,達到102億美元。純看盈利,「獅王」的表現確實沒有令投資者失望,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看點呢?

看點一、淨利息收入不升反跌

翻開滙控中期業績,集團收入其實有所下降,營業收益總額由去年上半年的353億元降到今年上半年的323億元,當中「主業」淨利息收入,由去年上半年的158億元降到今年上半年的138億元,減少12.7%。

至於非利息收入,同樣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倒退:費用收入淨額由66億元降到65億元;交易收益淨額由53億元降到39億元;保費收益淨額也由54億元降到48億元。

出售巴西業務,令滙控多項主要業務收入錄得倒退。(路透社)

看點二、「瘦身排毒」得法  累計省47億美元成本

收入下降,為什麼盈利可以掉頭回升?其中一個原因是「獅王」瘦身得法。滙控主席范智廉表示,業績理想反映集團重整業務策略奏效,其中滙控於2015年6月訂下,原定今年底節省45億元至50億元成本的目標已提早完成,至今已節省47億元,預計到今年底可超額完成,共節省60億元成本。「減磅」措施包括已出售巴西業務的支出、2016年上半年撇銷歐洲環球私人銀行業務的商譽,以及與法律事宜相關的和解開支及準備減少等。

積極「瘦身」以外,滙控也順利「排毒」,原定於今年底削減2,900億元風險加權資產的目標也超額完成,由2015年初至今,已削減共2,960億元風險加權資產。經調整貸款減值也由2016年上半年的22.8億元大減至7.7億元,公司解釋主要因北美石油及天然氣行業信貸狀況改善所致。

滙控節省成本和削減風險加權資產的目標,都提早超額完成。(資料圖片)

看點三、每半年審視回購

除了支出控制得宜外,是次業績另一亮點是滙控宣佈,已取得監管機構批准,將再回購最多20億元股份,令2016年下半年以來公佈的股份回購規模達到55億元。滙控行政總裁歐智華於業績後電話會議上表示,相較派發特別息或加派息,回購是最佳回饋股東之方式,該行將定期審視回購機會。

截至6月30日,滙控的普通股權一級比率達到14.7%,比2016年同期的12.1%高出一截,槓桿比率則僅為5.7%,是否會於未來持續進行回購呢?歐智華回應指,滙控會每半年審視資本充足率、是否有投資機會等因素後再決定是可進行回購。而且因為回購需監管機構批准,所以將不會因資本達特定水平便自動觸發回購。歐智華強調,計及派息及回購,自2015起股東回報以英鎊計達43%,以港元計達24%。

滙控行政總裁歐智華稱,公司將每半年審視是否會作出回購。(路透社)

看點四、亞洲盈利佔比近75% 強調「中國機遇」

以地區計,亞洲區的重要性繼續增加,佔集團稅前盈利由去年上半年的73.7%增加至今年上半年的74.5%,是集團最大盈利來源。北美業務除稅前盈利更由2016年上半年的5,000萬元大升至9.53億元,佔盈利貢獻由0.5%激增的9.3%;拉丁美洲則由去年同期虧損5,500萬元,轉賺2.84億元,貢獻盈利的2.8%。

不過,歐洲和中東及北非業務卻出現盈利倒退:歐洲除稅前盈利由15億元,大跌至只有5.7億元,佔比由16.3%急跌至5.6%;中東及北非稅前盈利則下跌至8.04億美元,佔比由10.1%跌至7.8%。

滙控主席范智廉特別提到參與中國內地逐步開放的資本市場將是滙控其中一項最重要的發展機遇,認為從長遠看,中國故事仍處於增長軌跡。他指,今年上半年,滙豐前海證券獲監管機構批准成立,成為中國內地首家由國際銀行控股的證券公司,令滙豐可以在中國各地提供廣泛的證券及投資銀行服務,提升滙控環球銀行及資本市場業務的營運實力。

亞洲市場仍是滙控盈利來源的「重中之重」,佔集團盈利近四分之三。(羅君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