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秘】河南出土隋代墓 一探吐魯番地區墓葬特色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河南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於2020年4月,在一處工地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時,意外發現一座隋代漢白玉石棺床墓葬。日前相關報吿出爐,通過墓誌記載,墓主身份證實為高昌王室後人麴慶。其墓葬位置雖位在中原,但仍展現了東西文化交融的特色。

河南新出土的隋代高昌王之孫墓,石棺床的壺門中間,有一隻虎虎生風的瑞獸。(新華社)

這座隋代墓為帶長斜坡墓道的單室磚墓,墓室與墓道、甬道結合呈現「甲」字形。墓室內有一具設圍屏的漢白玉石棺床,棺床由床踏、床座與圍屏組成,床踏為三塊青石,嵌入棺床下。棺床均刻有圖案紋飾,並有彩繪和貼金,可惜色彩大多脱落,圖畫主題多圍繞墓主的日常生活與宗教信仰,而床座的雕刻最為精緻,有瑞獸、神像與聖火壇。學者依此圖案的藝術風格,認為除了佛教之外,還有祆教、摩尼教的影響。

在棺床前方、正對墓門處,兩旁各放置着墓誌,分屬於墓主麴慶以及夫人韓氏。根據墓誌內容,麴慶為麴氏高昌國(位在今新疆吐魯番市高昌區東南)第一任國王麴嘉之孫,其生前曾為北齊平陽王府參軍事(武官官職名,本為參謀軍務之稱,為軍政長官之幕僚),韓氏則為名門之後。

那麼位在吐魯番盆地的高昌國,當地墓葬風格又是如何呢?

公元5世紀至7世紀中葉,吐魯番盆地曾先後出現四個獨立王國為闞氏高昌、張氏高昌、馬氏高昌與麴氏高昌,皆為漢人在西域建立的獨立王國。高昌國所處位置不僅是西域交通要道,更是古代西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之一。

高昌這一名稱由來,與漢元帝(公元前75-前33年)曾在這塊土地上修築軍事壁壘有關。因「地勢高敞,人庶昌盛」,而稱為「高昌壁」、或稱「高昌壘」。也有學者認為高昌應是「高車」訛傳,因為高昌的地勢並不高。

吐魯番盆地墓葬風格特色

由於吐魯番盆地位置,過去有許多民族在此建設開發,因此有相當豐富的文化,連帶有一定數量的墓葬文物出土,尤其自1959年以來考古團隊在此地較大規模的發掘,發現大量的五胡十六國至唐代中期文物。墓室、墓室壁畫與隨葬品,除了能夠反映當時人們的宗教生死觀,也在某些程度上展現日常生活方式、經濟型態與文化特色。

位於新疆的高昌故城。(維基)

學者深入研究了吐魯番盆地無論是兩晉、十六國的高昌郡時期,還是北魏、唐代的高昌王國時期的墓葬,皆出土大量的紙製服飾,有帽帶、鞋子、枕衾、物襯等。這些紙製陪葬品,都是利用當時廢棄不用的公私文書,重新裁剪黏合而成。因上頭多有文字,在今日則成為重要的歷史研究史料。

豐富的隋葬品,都需要一份「隨葬衣物疏」(為紀錄隨葬品列表的文書),確保陪葬品的數量,不過這份文書後來逐漸有祈求冥福的意義。而衣物疏所記錄的內容,並不僅記錄隨葬器物的名目與數量,同時也反映當時社會財富、地位的象徵,以及厚葬觀念。

古人相信有了「隨葬衣物疏」,死後在陰間可作為財產證明。因此疏文裏,普遍會寫道:「隨葬衣物乃是墓主所有,別人不得冒名認領取用,否則將提出訴訟」等文字。為了確保陪葬器物不被盜用,故疏文上寫有「請書人」與「時見人」作為見證者,而這樣的安排與社會上的契約文書(如借貸、買賣、租賃)相似。

「隨葬衣物疏」,為紀錄隨葬品列表的文書。(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學者進一步發現,晉代開始吐魯番地區興起在墓葬中擺放隨葬俑。到了十六國時期,只要有出土木俑的墓室,也多繪有壁畫、隨葬木器也較多,此外還有絲織品、銀器和漆器,以及文書等。不過在麴氏高昌以前,墓葬少有泥俑,直到唐代武周時期泥俑才逐漸增多。

由於吐魯番地區於魏晉南北朝至唐代時,所建立的各個政權其統治者大多是漢人,學者進一步考查這段時期,高昌城和交河附近的主要墓地,其埋葬的死者也多是漢人,儘管該地之喪葬習俗、宗教藝術具有濃厚的河西地方色彩,但仍在漢人的葬俗架構下。而麴慶墓的發現,對於未來研究高昌國王室族裔的變遷、宗教信仰的傳承變化,或是祆教、摩尼教在中原地區的傳播大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