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其實是一個大雞蛋 古代中國「論天三家」如何看宇宙生成?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2021年6月17日可説是中國航天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搭載三位航天員的神舟十二號飛船,首次進入中國空間站,標示着中國在天文、航天科技上有顯著的進展。現代大眾對於西方過去至今的天文發展、宇宙觀大多相當熟悉,比如:曾長時間為西方宗教主流觀點之地心説,以及由科學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年)提出的日心説(地動説),不過對於中國歷史上曾提出過的天文觀念大眾卻不熟悉。

6月17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天和核心艙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成功的畫面,與此前已對接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一起構成三艙(船)組合體。(新華社)

古今中外各民族都曾對頭頂上的這片天空,進行過漫長的觀測,但隨着不同民族自身特有的文化背景,對於空間、時間,乃至於日月星辰都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因此中國古代天文,除了反映過去的科學發展外,也同時顯現出一定程度的文化意涵。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非常在意四季的變化與星辰的運轉,因此歷代皇帝極為重視天文相關的知識,並長期由皇室、朝廷所把持。儘管古代不似今日般有精細的天文觀測器材,但仍發展出多種理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論天三家」。「論天三家」,為三種關於宇宙和天文觀的學説,即蓋天説、渾天説與宣夜説。

蓋天説認為整個宇宙是天圓地方,《晉書.天文志》曾載:「《周髀(音避)》家云:『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天旁轉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隨天左轉,故日月實東行,而天牽之以西沒』」。

蓋天説即天圓地方,此圖為蓋天説的示意圖。(百度百科)

《周髀》即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天文歷算著作-《周髀算經》的舊稱與簡稱。《周髀》的「周」,即周代;而「髀」,除了指大腿骨或是大腿骨外,還是古時用來測量日影的表。

根據研究,蓋天説最早於西周時就已出現,不過在後世發展中產生不同見解。由於最初設想的圓蓋形的天與正方形的大地無法吻合,因此有人提出天與地應不相接,而是像把傘,或是涼亭一樣高高懸在大地之上,地的周邊有柱子支撐。而《山海經》所載共工怒觸不周山、女媧煉石補天的神話,即從此説而來。

另外還有個較晚形成的改良版蓋天説,則認為天是球穹狀的,而地則像是彎曲盤子狀,《晉書.天文志》載:「言天似蓋笠,地法覆盤(音盤,同盤子),天地各中高外下」,認為地不是方的,而是像個盤子,才能與天吻合。

渾天説認為整個宇宙是個球體。圖為渾天説示意圖。(百度百科)

渾天説由東漢科學家張衡(78-139年)確立,主張天地如雞蛋。可惜張衡所注的《渾天儀注》全書已亡佚,今日只能通過《續漢書.律曆志》、《晉書.天文志》、《隋書.天文志》等書的註解,才能窺看一二:

「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裏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渾天説認為恆星都分佈、運行於一個天球之上,此觀念與現代天文學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

古代觀天器材渾天儀,即由渾天説而來。此為清廷製造的八座大型青銅天文儀器之一-渾天儀。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後,被德國劫走放置在無憂宮,1921年歸還,現陳列在北京古觀象台。(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根據學者研究,渾天説最早可能始於戰國時期,而「渾天」二字最早出於西漢。渾天説提出後,隨即與蓋天説展開爭論,由於《大戴禮記.曾子天圓》載:「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故蓋天説提出後便獲得許多孔儒學者的支持。不過由於天象觀測方面,渾天説比蓋天説準確很多、且隨着歷代觀測器材日趨精密,凸顯蓋天説在制訂曆法會有誤差的缺點,但直到清代蓋天説仍有許多擁護者。

宣夜説則主張天地無一定形狀,日月星辰懸於空中。由於宣夜説相關的書籍很早便亡佚,今只有《晉書.天文志》抄錄東漢秘書郎、身兼天文學家郗萌的節錄:「天了無質,仰而瞻之,髙遠無極,眼瞀精絕,故蒼蒼然也。譬之旁望遠道之黃山而皆靑,俯察千仞之深谷而窈黑,夫靑非真色,而黑非有體也。日月眾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

宣夜説認為恆星與銀河皆由氣體組成,這點與現代天文學説相似。另外與獲得儒家思想支持的蓋天説不同,宣夜説則是被道家思想影響,其觀念可追溯《莊子.逍遙遊》,但在實際天文觀測上,不如渾天説實用。

今日大眾或許對於過去天主教因主張地心説,而迫害許多科學家之事相當熟悉,但可能不知中國過去歷史上的蓋天説與渾天説之爭。而「論天三家」除了展現中國獨特的宇宙觀,也流露出儒家、道家思想獨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