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弘揚中華文化|從都城考古文物認識夏商周 中國通史系列揭開序幕

撰文:王玥晨
出版:更新:

常說中國幾千年歷史,那到底華夏文明是從哪兒哪地哪時開始?想要認識、了解一個文明,就要從考古開始。為讓大家更了解中國歷史文化,香港歷史博物館與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協作推出了中國通史系列的首個大型展覽,名為「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天地之中—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從華夏文明之源—河南省,借出逾150件/套文物到港,向公眾展示從神話到史實,夏、商、周三代中國古代文明和歷史。

(左至右)香港歷史博物館二級助理館長(都市及口述歷史)秦慧華,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展覽及研究)許小梅,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文物修復辦事處一級助理館長(文物修復)黃潤釗。

河南天地之中 從籌備到揀選

是次文明展,展出了逾150件/套,包括大型及成組的青銅器、玉器、陶器、骨器及卜骨等,全部文物均來自河南這個華夏文明起源的核心地方,當中33件/套為國家一級文物,更有約40件(套)是首次離開河南省展出。展覽展出河南省內文物考古研究院、博物館、文物保護中心、研究院等共15家機構借出的文物,籌備歷時逾一年。香港歷史博物館二級助理館長(都市及口述歷史)秦慧華指在籌備是次展覽時,館方走訪了河南省中的五、六個城市,觀察不同文物以及其狀態,揀選文物時,其安全為首要考慮因素。其中一套國家一級文物、屬春秋時期的「王子午」鼎,原配有一蓋,但該蓋的狀況不太理想,恐經不起長途運輸的顛簸,考慮到文物的安全,最終沒有赴港展出。然而,鼎內的銘文卻因為沒有蓋子掩蓋,觀眾可以清楚看到。

「王子午」鼎,是今次展出文物中最重的一件,鼎身上的紋飾極為豐富。唯其蓋子狀況不宜長途赴運來港展出。

走訪過五、六個城市後,團隊直至去年底才落實文物清單,還得經國家文物局審批後,才於上月再到當地點收展品。至於運輸方面,有別於以往展品一般已帶度身訂造的錦盒子,放入盒子就可以入箱運輸。是次展覽的展品,主要是青銅器與陶器為主,體積相當大,而且易碎,在裝箱運輸時經歷了重重難關,需要訂造不同箱子及剪裁適切的緩震物料才可裝箱運港,過程除了香港歷史博物館及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文物修復辦事處,還要靠當地文博機構及專業運輸公司,多方協作才能安全抵港。

是次展出文物以青銅器為主,件件「份量」十足。圖為春秋時期的青銅禮器─九鼎八簋九鬲。
除了青銅器之外,是次展覽亦展出不少玉器、陶器、骨器等。圖為西周文物綴玉覆面。
除了青銅器之外,是次展覽亦展出不少玉器、陶器、骨器等。

從文物看都城遺址布局 新出土文物提供更多資訊

文物可以代表特定時期的歷史、文化、藝術風格或技術水平等等,並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整個時代或文化的特徵和價值觀。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許小梅︰「夏、商、周,雖然在歷史文獻有提及,但很多時候都看考古發掘出土的實物資料。我們集中在考古遺址,尤其河南地區的重要都城遺址,例如夏代的王城崗、瓦店、新砦、二里頭遺址;商代我們有鄭州商城、小雙橋、殷墟等都城遺址的出土文物展示。周代則有不同諸侯國的墓葬,透過這些遺址,揀選相關的文物展示。」

香港歷史博物館二級助理館長秦慧華補充︰「我們根據一些遺址去揀選展品,就著那個遺址會不會有一些特別的佈局,例如二里頭遺址,它有一些手工業作坊,包括綠松石作坊和青銅器作坊,所以我們揀選文物的時候,盡可能都想揀一些這一方面的文物,透過文物可以呈現這個遺址當時的都城佈局。」同時,自改革開放後,國內考古學不斷壯大,近年單單在河南就有不少新出土的文物,是次展覽就帶來了不少近年才出土的文物,其中就有在2022年從鄭州商城書院街出土的文物,讓公眾可以看到最新的資訊。

修復與保護 展示的藝術

經過悉心的安排及周詳的計劃,文物到港後絲毫無損,但要如何將文物安全地展示、如何在展出期間照料好這批文物,亦是一門學問,這方面就要靠文物修復辦事處團隊。提到文物修復,大眾可能只會想到文物出土或有破損時才有用武之地,但是負責是次展覽文物修復工作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文物修復辦事處一級助理館長(文物修復)黃潤釗,則道出文物修復是怎樣的一回事︰「修護其實是分兩個方面,它有保存,也有修復。保存就是透過控制合適的展出及貯存環境,去維持文物的安全和穩定。當中可能是透過控制環境的溫濕度、空氣質素及微生物活動,甚至是一些人為因素。而修復,則是因應文物的狀況或需要,去制定並實施合適的修復工序。」。文物修復辦事處為康文署轄下15間博物館提供專業文物修護及支援服務。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文物修復辦事處一級助理館長(文物修復)黃潤釗指出,其中一套戟的銘文上,河南專家塗抹了白色粉末,令文物上的銘文更易讀取。而這些粉末都是穩定的物料,不會影響到文物本身。

是次展覽香港歷史博物館及文物修復辦事處人員均前赴河南點收文物,兼確定文物的狀況。而來到香港開箱之後,團隊也再和河南的專家一起去檢查文物的狀況,對比紀錄確保所有文物在運送的過程中沒有任何變化。在展示文物時,除了監控環境之外,文物修復團隊亦要因應不同展品製作適合的支架,務求讓文物在一個安全的狀態,以及符合特定角度的需要去展示。是次展出的一件非常有趣,於2000年出土的夏代「陶豬頭蓋」,因其造型就需要一個特別的角度,才能讓觀眾看清楚每個細節。在展示此文物時,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文物修復辦事處一級助理館長(文物修復)黃潤釗就想到用傾斜45度的方法,並在背後加上支架,觀眾便能將此文物一目了然。而透過是次展覽,文物修復辦事處團隊亦趁機會向當地專家請教,了解如何結合傳統文物修復技藝及現代科學分析修護文物。

2000年出土的夏代「陶豬頭蓋」,需要以特別角度展示。

當文物遇上科技 沉浸於歷史長河之中

夏、商、周,距今數千年,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許小梅誠言這個題目對公眾而言比較艱深,為令公眾更易理解,看得更加投入,展場內加入許多現今科技,以互動形式把悠久的歷史展示給公眾。例如有些與商代一名王后兼將軍「婦好」有關的文物,我們輔以現代漫畫故事去介紹這名商代巾幗英雄。除此之外,展品旁亦設有許多QR Code,掃描後便可得知更多關於該文物或其背後的小故事。「例如夏代有很多歷史故事,我們沒辦法完全用文字寫出來,透過QR Code大家可以有所了解;大家亦可以透過QR Code看到文物360度的樣子,更加細緻地看到紋飾是怎樣。」許小梅說。另外還有不少互動遊戲、兒童展板等,讓小朋友也可以輕鬆地認識中國歷史和文物。

古代青銅器,分類十分細緻,而且名稱亦用了不少生僻字,展場中的一幅牆上就展示了各種器具的名稱及用途,並配上廣東話讀音。
利用互動遊戲解說商代流行的占卜文化。
展場內有不少生動易明的插畫協助小朋友認識文物上的紋飾或用途。
展覽的教育互動區,以互動遊戲、動畫等生動的展示方式,讓公眾更了解遠古中國歷史。
展覽的教育互動區,以互動遊戲、動畫等生動的展示方式,讓公眾更了解遠古中國歷史。

從夏商周認識近代史

是次展覽的文物訴說著數千年前的王朝歷史,仿佛離我們很遠。但在這些數千歲的文物上,亦找到近代中國歷史的踪跡。其中一件文物上,貼著一張近代的標籤,以為是考古人員、博物館員的粗心大意忘記撕掉?非也,此標籤藏著一段關於河南博物院抗日戰爭時期的文物故事。

文物上的標籤,訴說著一段近代中國歷史。

另外,一件西周「父乙」角酒器,於1986年出土時只有兩隻腳,缺少其中一隻腳,後來公開展出時,有觀眾懷疑家中一件古物與此文件有關,之後送來對比,正是「父乙」角的缺腳,經過精心修復後,文物得以完好展出。

系列序章 節目多籮籮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天地之中—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為香港歷史博物館「中國通史系列展」的序章,系列其後將每年順序,以重要歷史時期為主題籌辦歷史文物展覽,並於2029年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80年的展覽作為系列的小結,明年將會舉辦有關廣東秦漢時期的文物展。此系列希望透過向香港市民介紹中國不同朝代的重要歷史,令大家對國家更有認識。展期由即日至今年7月8日,免費入場,有興趣的公眾人士就要把握時間前往香港歷史博物館參觀。

此外,為配合展覽,香港公共圖書館亦在展廳外設立閱讀區,精選多項館藏資源及電子書,主題涵蓋夏商周三朝文物、考古發現、歷史故事、神話傳記等,讓市民認識中國悠久的歷史源流,並利用網上資源作延伸閱讀。展覽另設專題講座,帶領公眾探索河南夏、商、周三代的考古發現,將於六月一日下午三時至五時舉行,免費入座,座位先到先得,並於網上頻道同步進行。此外,展覽期間亦會舉行一系列的公眾工作坊,包括銅方尊紙雕模型製作、「甲骨漫遊」工作坊、「貪吃神獸:饕餮紋拼豆杯墊」工作坊、三代物語襟章製作坊及「夏商周青銅紋飾版畫」藝術工作坊。節目豐富,喜愛歷史的朋友就不要錯過。

詳情及配套活動︰https://bit.ly/49LHHpc

(資料由客戶提供)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