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文學節】從科幻小說中的描繪 透視3種人類結局

撰文:劉力田
出版:更新:

《香港國際文學節》舉行在即,今年請來美籍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作嘉賓。
科幻小說題材上很容易觸及未來的話題,甚至腦洞一開,直接寫到人類的結局。到底真的是結局嗎?還是會給我們什麼啟示?
本文為大家整合了3種相當有意思的人類「結局」,我們的未來到底會如何呢?

1. 進化成另一種生命形式

這假設的代表人物非科幻小說大師亞瑟‧克拉克(Sir Arthur Clarke)莫屬,他在其代表作《2001太空漫遊》和《童年的終結》中均有「星童」這一生命形式。他主張人類為適應宇宙必須放棄肉身,成為純精神體的高層次存在。他筆下的星童是純能量體,可以在行星間移動,不用飲食、繁殖。特別是《童年的終結》中,星童是所有人類意識的集合,他將人頖至今所有文明歷程都歸納為「童年」,想像力極為龐大,甚至令人一時難以接受。

電影版《2001太空漫遊》中呈現的星童。

2. 被高等文明毀滅

這看似是老生常談,不過中國科幻小說《三體》就相當細緻地描繪出整個歷程。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作者劉慈恩提出了「宇宙社會學」,有兩條不證自明的公理;

第一、生存是文明第一需要
第二、文明會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總質量維持不變

當中的理論解釋十分複雜,簡而言之,由於距離和交流方式的不便,令宇宙中不同文明處於「黑暗森林」的狀態:

如果我在森林裡發現了另一個持鎗獵人,為了生存,我便必須在他發現我之前消滅他,因為他也能一鎗消滅我,而我沒有判斷或交流的時間。
即使我發現對方是較低等、此刻沒有反抗能力的,也必須消滅他,因為該文明的技術可能突然爆炸性增長。
如果我是較低等的一方,受到發現高等文明的刺激,會激發整個文明的潛力,去加緊發展技術。這是自我保護機制,同時亦會被視為威脅。

這理論解釋了星際戰爭為何必然出現,我們對此其實並不會陌生,因為人類歷史上發生的戰爭之多本身也足以印證這理論。當然,前題是宇宙有其他文明存在並有爭鬥的概念。

《三體》第二部中提出黑暗森林法則,證明星際戰爭必然會展開。

3. 烏托邦/反烏托邦

為什麼這樣寫呢?因為兩者往往只是一步之遙。其實小說不會寫烏托邦,反烏托邦倒有很多,所有生活被監視、訊息和思想被控制的《1984》;性完全開放、機械培殖嬰兒和靠「開心藥」度日的《美麗新世界》;書藉被禁止、人人對娛樂節目上癮的《華氏451度》;物理上的階層社會《北京摺疊》……不過,反烏托邦小說有個共同特色,就是警示作用:人類,別犯書中的錯。反烏托邦的描寫,往往是作家認為人類通往烏托邦社會途中可能遇到的阻礙。

雨果獎、星雲獎、軌跡獎三料得主,美籍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即將來港,與香港讀者談科幻小說與未來。文中提到的《三體》《北京摺疊》都是由他翻譯並分別獲得雨果獎,他何以被稱為帶領中國科幻走上國際舞台的人?可以留意我們另一篇文章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