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認同】互動式頭型投影裝置 讓人人也變大頭怪嬰

撰文:楊文娟
出版:更新:

人的身體部分,我們對頭部特別多聯想,如「頭頭是道」、「頭號人物」,稍嫌不客氣,可能會取笑人家「大頭怪嬰」、「「頭大無腦、腦大生草」,力度如玩「扑傻瓜」般一下打下來,輕則腦震盪,重則頭痛。
即然頭部顯而易見,不可忽略,許多藝術家也嘗試借「頭」發揮,藝術家Matthew Mohr沒有如玩「懲罰大富翁」般抓亂你的頭髮,反而在美國俄亥俄州的 Greater Columbus Convention Center 推出的裝置藝術「As We Are」,用 24 排 LED 螢幕打造出 14 呎高的頭型螢幕雕像,把你的樣子投影到雕像上。憑樣子,你看到自己之餘,不知還看到什麼呢?

「As We Are」的製作。(© ellen dallagher)

以頭為「噱頭」的裝置藝術並非少見,如藝術家 Jaume Plensa 在芝加哥的 Crown Fountain,在LED 螢幕上變換人的臉孔,讓噴泉變為各人「吐口水」的奇景;藝術家 David Cerny 則直接從作家卡夫卡的《變形記》獲取靈感,創作了一個42層、不斷自轉公轉的卡夫卡金屬雕塑。Mohr 的「As We Are」的互動性更強,直接邀請大眾到在雕像旁的照像室拍照,再把照片上傳到螢幕上,使不同國族、種族、性別的「大頭怪嬰」豐富裝置藝術的內容。

說到為何花心思放大每一個人的頭顱?Mohr 表示,「As We Are」一邊轉,一邊轉出哥倫布多元、包容的文化,讓大眾看見城市的色彩。由於裝置作的體積巨大,即使只是短短的幾秒鐘,這些人的臉孔仍然得以被人辨識、記得。遊客和當地居民身處其中,又客觀地觀看一個個擁有不同膚色、不同顏色的眼睛、不同的頭髮、不同的打扮的人,一邊探討我們如何表現自我,也顧及與他人的關聯。Mohr希望以「As We Are」回應美國社會種族主義逐漸撕裂的現狀,讓參與者思考自己在社交媒體和公開場合的身份認同。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