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式生活】開咖啡店不容易 年輕店主︰每天像上演一場歌劇

撰文:朱珮茵 陳盈瀛
出版:更新:

香港是有趣的。當這個城市裏的環境如此複合,活在其中的人,既過着生活等於工作的狀態,卻又從工作中領悟出生活的風格。在衣、食、住、行的生活四大基調之外,要看在地的Hong Kong Style,還可看一看工作——當我們說Work Style Is Life Style,當中包含的香港風格不一定只來自香港人,外來者看這個城市或許更細緻;經營Café和餐廳的,除了休閒的空間,還包括一套生活模式;而時裝人呈現的,在時裝店以外,卻更可能是一種更前衛的工作概念。所謂的香港風格,如此密集又多元。
攝影:李孫彤、潘思穎、李澤彤

Josh 認為香港人以效率高聞名,即使經營一間café,也不容易於工作與生活之間取得平衡——關鍵是,要愛 上你的工作。

就算不是藝文風氣正盛,許多人理想的工作與生活模式,或許就是如Josh那樣:擁有一間café;泡着優質咖啡、與客人閒聊,隨心所欲,又自給自足。潛台詞是,在這個繁忙城市,大家都渴望一份自主安逸。

位於上環階梯旁邊的Common Ground,是Josh與哥哥Caleb合作開設的第一間餐廳。經營café而不是別的,因為在美國留學,生活自由,回港後想找一個任意消磨時間的地方,卻發現並不存在。對他來說,感覺就像失落了生活的一部分。「在一個城市的層面,我覺得café是一個community hub,一個小社區的中心;有點像香港以前的士多,是一個凝聚區內的人的場所。我和哥哥都比較內向,在這樣的環境下,我會比較舒服地與人打開話匣子。」就是如此,填補生活所需,也找到了事業方向。

猶如一個小社區的中心, café讓區內的人自然地在此相聚。

一手一腳打造的空間,理所當然地結合了他們對生活的嚮往,也滲透着他們的風格。簡單的歐陸菜式和開放式廚房,座位間隔很少;這裏簡約,卻有一份活力。五湖四海的人客一進一出,又不是純粹的萍水相逢。「我們都是喜歡隨意的人,有些客人見多了,才自自然然萌生話題,也有不少成為了朋友。」空間是隨意的,工作卻不盡然。「坦白說,飲食業比很多工作更要辛苦。感覺是每天都在上演一場歌劇,工作重重複複,但每一日都要重新準備,由零開始。」

工作與生活 自然共生

以前住沙田,繁忙的交通令Josh喘不過氣,直至搬家到店子附近,工作與日常生活,才自然地結合在一起。住所就在café的步行距離之內,方便工作往返是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理由,是他喜歡留在這個社區。每天清晨6點半,他會由家中出發去跑步。跑上堅道,一直穿過寶雲道、香港動植物公園、花園道⋯⋯看到山頂纜車站,來回剛好約10公里。一條平坦的跑道,為每天工作帶來最好的前奏,難得是可以不假外求。

Josh每天都會和員工討論當天的咖啡,對工作一絲不苟。

9時半回到店內,便開始與店員討論當日的咖啡——咖啡豆的狀態、研磨的粗細度、出水量,就如交代日常家事般。生活與工作密不可分,在當中尋找平衡是個永恆的難題。但在Josh身上能夠讓人感受到,工作與生活,可以是一種自然共生的循環。「身在這裏,最開心是和客人、同事傾談的時間。有幾位員工,也是由客人慢慢變成一起工作的夥伴。我覺得,創業就是要調校自己到一個狀態,必須愛上面前的工作,然後變成一種生活習慣。」

近年,二人也開始從事餐飲及創意顧問服務,與本地不同的單位合作,Josh看到香港人對於工作模式的變化,是一種心靈層面的需要。「香港人以工作效率高聞名,也許與經濟模式有關,金錢、利益往往被放在首位。但近年更多人關注的是過程—就是工作背後的核心價值,例如從事餐廳會講究食物道德、來源,更多是關乎精神層面的實踐,其實也是一種工作模式的改變。」

日間,不少人帶着電腦前來這個空間工 作,或消磨一個下午。一道窗口連接室外,一點 綠色可以平靜心靈。

這些轉變,或許是對目前生活提出反思的結果。「我們早前在想,面對香港的高昂租金,會否有另類的銷售方式?於是,想到在家中兼賣東西。」碰巧樓上單位的住客遷出,他們決定接手,改造成一個結合居住、銷售及創意的多元空間,名為Open House。就如一個新型工作空間的實驗場,由最初提供Airbnb服務,到現在改為室內設計工作室,這裏幾乎是毫無限制地轉化,不同的人來到,也得以集結更多想法,一起成就更多的可能。「從前有mini-office,然後出現co-working space,這種模式的意義並不只是分租場地,減輕工作成本,而是在一個多元的環境下,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也更容易產生新的思維。」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